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gghhjj

[其他相关] [转帖]CAM-Digest index for 2005(计算与应用数学通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8月13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75周年庆典 <BR>
<LI>国际著名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先生逝世 <BR>
<LI>第二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BR>
<LI>运筹、管理、决策及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刘源张院士等生日学术纪念会召开 <BR>
<LI>浙大36岁博导过劳死 知识分子寿命10年下降6岁 <BR>
<LI>招聘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全面招聘 <BR>
<LI>新书介绍:非线性微分方程多解计算的搜索延拓法 <BR>
<LI>新书介绍:边值问题的Galerkin有限元法 <BR>
<LI>数学系介绍: 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BR>
<LI>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5年第24卷第1期) </LI></UL>
<P>========================================================================<B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75周年庆典<BR>摘自数学译林2005 年第2期
<P>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75周年庆典<BR><B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缩写为IAS)是世界上<BR>理论研究和学术咨询最重要的中心之一。研究院鼓励和支持基础性学识――那些导<BR>致认知进步的原创的、经常是推测的思想。她通过资深教授对年轻的博士后提供指<BR>导,并对在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宽广领域中可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探索性工作提供自由<BR>的空间。</P>
<P>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实践上,研究院的教授们和成员们的工作都有不可磨灭的<BR>影响。她有超过5,000人的前成员,他们在美国和(美国)国外有着学术上和科学<BR>上的领导地位。超过12位的Nobel(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更多的Wolf(沃尔夫)<BR>奖和MacArthur(麦克阿瑟)奖的得主(曾)是该研究院的教授和成员。在44位<BR>Fields(菲尔兹)奖章获得者中,有32位也(曾)是其教授和成员。</P>
<P>研究院的数学学部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国际研究中心。它的研究集中在一些<BR>可能有深刻和重大进展的数学课题上,并不考虑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人为边界。<BR>数学学部对社会的两个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科学事业和产生了新知识。</P>
<P>IAS建立于1930年,(注1) 今年是其成立75周年。下一页是研究院各学部目前的<BR>人员情况以及以前的部分人员情况。</P>
<P>在IAS的75周年庆典中,其数学学部于2005年3月11-12日举行了学术报告会,<BR>共有8个报告。这些报告的报告人(及其工作单位)和报告题目如下:</P>
<P>1. Peter Sarnak(注2)(普林斯顿大学和Courant(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数论,<BR>对称性和Zeta函数;</P>
<P>2. Avi Wigderson (注3)(IAS), 随机性,对策和计算机;</P>
<P>3. George Dyson,(注4) Veblen的圈子――早年IAS的数学学部;</P>
<P>4. Michael Atiyah 爵士(注5) (Edinburgh(爱丁堡)大学),孤子和对称性;</P>
<P>5. Raoul Boot (注6)(Harvard(哈佛)大学),不与Marston Morse交谈,Hermann <BR>Weyl错过了什么?;</P>
<P>6. 鄂维南(注7) (普林斯顿大学),固体的数学理论――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P>
<P>7. Friedrich Hirzebruch (注8) (Bonn(波恩)大学),1952-1954年间我与<BR>Armand Borel的合作工作;</P>
<P>8. Peter Ozsvath(Columbia(哥伦比亚)大学和Berkeley加州大学),Heegaard <BR>Biagrams和全纯圆盘。</P>
<P>(陆柱家 编译 陆昱 校) </P>
<P><BR>原题:75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for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BR>编译自:James D. Wolfensohn, Peter Goddard 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部教授<BR>会发给王元院士参加该院75周年庆典的邀请函及因特网http://www.math.ias.edu/75/.</P>
<P>James D. Wolfensohn(沃尔芬森),世界银行行长,曾于2002年5月23-30日访问中国。</P>
<P>Peter Goddard,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现任院长。</P>
<P>注1:<BR>IAS成立及其数学学部的情况请见本刊2003年第1期文章“高等研究院的数学学部”。<BR>――编注</P>
<P><BR>注2: Peter Sarnak于2005年获得Frank Nelson Cole奖,2002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BR>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1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译注</P>
<P>注3: Avi Wigderson于1994年获得Nevanlinna奖。――译注</P>
<P>注4: George Dyson,科学史家,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一书的作者;著名理论<BR>物理学家、IAS自然科学学部教授Freeman J. Dyson的儿子。――译注</P>
<P>注5: Michael Atiyah爵士于1966年获得Fields奖章。――译注</P>
<P>注6: Baoul Bott于198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译注</P>
<P>注7: 鄂维南于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UCLA(洛杉矶<BR>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1999年获<BR>得冯康科学计算奖,2003年获得科拉兹奖。――译注</P>
<P>注8: Friedrich Hirzebruch于1988年获得Wolf奖。――译注</P>
<P>========================================================================<BR>国际著名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先生逝世<BR>Date: Thu, 11 Aug 2005 11:34:37 +0800 (HKT)<BR>From: Tao Tang &lt;ttang@aaron.math.hkbu.edu.hk&gt;</P>
<P>国际著名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陈希孺先生因<BR>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8日21时05分在北京肿瘤医院逝世,享年71岁。</P>
<P>定于2005年8月14日(星期日)上午9时整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陈希孺先生遗<BR>体告别仪式。</P>
<P>陈希孺院士生平</P>
<P>国际著名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陈希孺先生因<BR>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8日21点5分在北京肿瘤医院逝世,享年71岁。</P>
<P>陈希孺先生1934年2月11日出生于长沙市北湘江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今属望城县),<BR>1946年秋考入长沙城内长郡中学,1951年转入湖南省立一中,1952年秋考入湖南大<BR>学数学系,一年后,因院系调整转到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到中国<BR>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秋被选派去波兰留学一年,1959年被下放陕西洛川<BR>劳动十个月,1960年夏调至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0年晋升为教授,<BR>1981年获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至今,并于<BR>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先生还是ISI的当选member, 以及IMS的Fellow。</P>
<P>陈希孺先生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R>以来的方针、政策;他勇于探索,求真务实,为人坦诚,学风严谨,作风正派,<BR>淡薄名利;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带领国内统计学界<BR>学者作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为我国培养数理统计学人才作出了不可<BR>磨灭的贡献;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P>
<P>陈希孺先生在数理统计学基础理论方面作出许多重要的贡献。他是我国线性回归大<BR>样本理论的开拓者,自1970年代末至今,他带领学生们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获得<BR>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他在参数统计<BR>领域以及非参数统计领域都作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他解决了在一般同变损失<BR>下位置--刻度参数的序贯Minimax同变估计的存在和形式问题;给出了在种种抽样<BR>机制(固定、两阶段和序贯)之下,作为分布泛函的一般参数存在精确区间估计<BR>的条件,否定了国外学者关于此问题的某些猜测;特别关于U统计量逼近正态分布<BR>的非一致收敛速度的工作被美国出版的“EncyclopediaofStatisticalSciences”<BR>所引用,并被苏联学者撰写的专著“TheoryofU-Statistics”作为本领域重要的工<BR>作之一作了详细的论述;近年来他在自变量带误差的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BR>的研究方面,获得了若干重要的成果。陈先生曾于1986年9月至1988年5月,应邀访<BR>问了美国Pittsburgh大学,与P.R.Krishnaiah教授和C.R.Rao教授进行了合作研究。<BR>他还曾率领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应邀多次访问美国、加拿大和港台的多所大学及<BR>研究院。陈先生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教科书以及<BR>科普读物十余本。他曾于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获中国科学<BR>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BR>学奖三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P>
<P>陈希孺先生多年来一直参与概率统计界的学术领导工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1980<BR>年他参与创建了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他曾任或正在担任<BR>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理事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BR>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第四届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划评审组(统计学)成员、<B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属“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等。他一直担任《中科院<BR>研究生院学报》主编,长期担任《应用概率统计》主编,正在担任《中国科学》、<BR>《科学通报》、《数学年刊》等8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曾担任国际重要统计杂志<BR>《StatisticaSinica》的副主编。</P>
<P>陈希孺先生在致力于科研和著书的同时,在统计教育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BR>概率统计专业学科建设特别是博士点建设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新中国首批18位<BR>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他的学生就有3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受到总<BR>理的接见。他还先后在各地的统计讲习班上担任过主讲,特别是在文革刚刚结束、<BR>百废待兴的时候,这一举措对于带出一大批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科研人才起到了关键<BR>作用。近些年来陈先生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BR>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BR>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BR>河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中南<BR>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BR>等大学和科研院所讲学或被聘为兼职教授。陈先生的有关讲学,引进和推广了若干<BR>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培养和吸引了一批人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在学术上<BR>乐于助人,目前我国数理统计界的骨干队伍中,不少人在早期就与他有联系,或在<BR>进入研究工作的阶段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帮助。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各种教科书占了<BR>重要的位置,其中《数理统计引论》是国人撰写的统计著作中影响最大者之一。近<BR>年他写的院士科普读物《机会的数学》被作为该类科普读物编写的标准蓝本。<BR>陈先生生性豁达,在文革中他身处逆境但总能泰然处之。他淡薄名利,主张顺其自<BR>然,他喜欢的格言是“尽人事以俟天命”。他常以此告诫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和同<BR>事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意和他谈心。他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BR>他能容人,也乐于助人。他主要爱好是读书,多而广,对许多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BR>他还爱好登山涉水,登临过国内若干名山之顶,虽已年近古稀,仍乐此不疲。</P>
<P>陈希孺先生的一生,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献出了一片赤<BR>诚之心!先生的风范将永远激励年轻一代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BR>科研教育生涯中,兢兢业业,奋进不息,忘我工作,不为名利,为研究生院全体教<BR>师和员工树立了榜样。他的逝世是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统计学界的一个巨大损失。<BR>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学者,好老师,好朋友。今天,我们沉痛悼念陈希孺先生,缅怀<BR>先生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学习先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积极投身科研教育事业,<BR>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陈希孺院士治丧委员会<BR>2005年8月9日</P>
<P>========================================================================<BR>第二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顺利召开<BR>摘自《中国数学会通讯》</P>
<P>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BR>的第二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CSIAM Geometric Design &amp; Computing in <BR>2005)于2005年4月16日至2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和黄山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几<BR>何设计和计算理论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为主题,结合工业设计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BR>题和难点问题,新老学者共聚一堂,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反映了国内<BR>几何设计与计算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促进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密切结合。</P>
<P>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几何设计与计算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做了专题讲演<BR>和报告,共举行大会报告12场。从全国各高校和研究团体收到稿件共132篇,内容主<BR>要涉及自由曲线和曲面、网格和点曲面、插值与逼近、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像处理、<BR>图形学算法以及图形学的应用等方面。其中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技术研究,体<BR>现了我国在几何设计与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共有130多名代表到会,他们来自于北<BR>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BR>以及科研院所。其中既有著名的老专家,也有风华正茂的中青年骨干,他们包括两位<BR>973首席科学家,两位长江学者,五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P>
<P>在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专业委员会委员、本<BR>领域的老一辈专家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关单位的代表共2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BR>了委员会的组成以及下一届会议的召开时间和地点。本次会议还得到了中国数学会<BR>的资助。</P></DD>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8月13日

<P><STRONG>续上......</STRONG><BR><BR>========================================================================<BR>运筹、管理、决策及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刘源张院士等生日学术纪念会召开<BR>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供稿</P>
<P>运筹、管理、决策及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刘源张院士、韩继业研究员、<BR>陆汝钤院士、徐光辉研究员、顾基发研究员生日学术纪念会召开</P>
<P>2005年7月20日至7月21日,运筹管理决策及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刘源张院士、<BR>韩继业研究员、陆汝钤院士、徐光辉研究员、顾基发研究员生日学术纪念会在中<BR>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P>
<P>运筹、管理、决策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基于应用的广泛<BR>性和应用带来的经济价值,受到了国际运筹与管理科学界以及信息科学界的高度<BR>重视。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的老一辈科学家率先注意到<BR>该领域的发展前景,适时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进一步推<BR>动本领域的发展,加强我国研究人员和海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和联系,<BR>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BR>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资<BR>助下,2005年7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运筹、管理、决策及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BR>并借此机会祝贺实验室老一辈科学家刘源张院士八十寿辰、韩继业研究员、陆汝<BR>钤院士、徐光煇研究员、顾基发研究员七十寿辰。</P>
<P>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前期的组织筹备细致周密,宣传工作广泛深入。管理、<BR>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全体同学积极主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以及直接前<BR>往各大院校张贴海报等形式对本次活动做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吸引了众多老师和<BR>学生慕名而来。还有不少校友专程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赶来。</P>
<P>7月21日上午首先由汪寿阳副院长代表研究院领导到会祝贺并介绍了五位老科学家<BR>的事迹。接下来,进行了三场高水平的大会特邀报告。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R>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讲座教授姚大卫博士做了题为“Stochastic Models in <BR>Operations Research”的报告,他高屋建瓴地回顾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历程并分析<BR>了中国管理科学面临的挑战;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运作与信息管理系郑渝生<BR>教授做了题为“From Inventory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报告,<BR>他深入浅出地回顾了从经典库存理论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BR>自己在该领域做出的重要研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曹存根研究员做了题为<BR>“如何让计算机讲故事”的报告,他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动画自动生成技术,深奥<BR>的专业知识与生动的图形演示相得益彰。</P>
<P>此外,7月20日下午进行了“知件专题讨论”,陆汝钤院士作了主题报告。7月21日<BR>下午进行了“运筹管理与决策专题研讨”,5位优秀青年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BR>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赵修利教授做了题为“Demand Response Programs and their <BR>Impacts o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的报告,清华大学数学科学<BR>系刘宝碇教授做了题为“可信性理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数<BR>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胡晓东研究员做了题为“通讯网络路游问题:组合优化方法”<BR>的报告,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邓小铁教授做了题为“Walrasium Price of CPU <BR>Time”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汉勤研究员做了题为“Queueing <BR>Models Related to Professor Guang-Hui Hsu”的报告。</P>
<P>学术报告活动后,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于7月21日晚7点在翠宫饭店为<BR>5位先生举行了生日晚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晓光研究员主持了生日晚会,中国<BR>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和陈敏二位副院长、中科院基础研究局黄勇<BR>副局长、中科院综合计划局吕永龙副局长、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陈晓田主任<BR>以及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数学学会和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BR>经济数学研究会的领导代表各个单位发言恭贺5位德高望重的先生生日快乐。晚会<BR>气氛活跃,与会者发言积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BR>成思危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教授打来电话,祝贺会议召开并祝5位先生<BR>健康长寿、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和党委书记王跃飞<BR>教授专门为这次活动写了贺信,高度评价5位学者的贡献并祝贺他们身体健康和为<BR>研究院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
<P>本次运筹、管理、决策及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刘源张院士、韩继业研究员、陆汝钤<BR>院士、徐光辉研究员、顾基发研究员生日学术纪念会参会人数众多、气氛热烈、互动<BR>性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与海外学者的学术交<BR>流,加强了与其他重点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推动了运筹、管理、决策以及信息技<BR>术研究领域的发展。</P>
<P>========================================================================<BR>浙大36岁博导过劳死 知识分子寿命10年下降6岁 <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BR><BR>浙大36岁博导过劳死 知识分子寿命10年下降6岁 </P>
<P>东方早报 </P>
<P>编者按:又是一起让人惋惜的高校教师“过劳死”。何勇,这位年仅36岁的浙江<BR>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因“弥散性肝癌晚期”于8月5日与世长辞。家属与学校同事<BR>公认的死亡原因是过度劳累。 </P>
<P>  通过早报记者的观察,我们想客观地告诉读者,这位令人尊敬的优秀年轻学者,<BR>他生前承担的是怎样繁重的工作,他的生命在“高期望值”的工作目标中,慢慢消逝。 </P>
<P>  “他再也不用说‘忙工作’了。”何勇的夫人不时擦着红肿却已掉不出泪水的眼<BR>睛。连妻子晚饭后要求散步的小小心愿都未能满足的何勇走了,他回绝妻子的理由一<BR>直是“忙工作”。 </P>
<P>  运筹学界的重大损失 </P>
<P>  何勇带队的浙大数学系分支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目前已位列全国前列;他指导的本<BR>科学生两获亚洲高校仅有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他带的第一个博士生谈之奕28<BR>岁就被评上副教授。何勇安徽安庆人,1985年,年仅16岁的他考入浙大,1989年被保<BR>送研究生并提前半年毕业。攻读在职博士时再度提前一年半毕业。留校任教后,他先<BR>后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教授,任浙大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成为浙大数<BR>学系最年轻的博导。 </P>
<P>  在他离去不久,浙大数学系为他建立的悼念网页上,国内外同行留言痛心表示,<BR>何勇教授的英年早逝是“我国运筹学界的重大损失”。 </P>
<P>  工作考评是平均得分3倍 </P>
<P>  何勇总是风风火火,精力充沛,一学年内他的工作考评是数学系平均考评得分的<BR>三倍。因此他的去世不仅外人想不到,“连他自己也想不到,所以他对自己身体很不<BR>在乎。”何勇的妻子哽咽着说。 </P>
<P>  今年5月31日,一向身体无恙的何勇突然发烧不止,“但他一直认为没事”。6月<BR>9日以后,他还带领学生参加高考阅卷,此时他已发烧至38℃。“但他很能忍,总说<BR>工作忙因此不去医院看病”何妻说,“还是我给他去医院配的药”。后来何勇实在是<BR>挺不住了,去医院一检查却已患上不治之症,直到去世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 </P>
<P>  弥留之际的何勇躺在病床上曾迷迷糊糊地说:“卸下我背上的书包”,“书包里<BR>有本书拿给我看。”他的同事张国川在纪念何勇的一篇文章里写道:他已经没有力量<BR>自己放下那沉重的书包,但他仍然渴望着里面的书籍。 </P>
<P>  最了解丈夫的妻子却表示知精力充沛不是何勇的全部。“他经常一回家就喊累,<BR>然后总要躺在床上休息一会。”何勇的妻子说,过度的劳累让他很烦躁,几乎没有什<BR>么心情陪7岁的儿子玩耍。而晚饭后陪自己散步也成了妻子时时盼望却实现不了的心愿。 </P>
<P>  多身份的学术带头人 </P>
<P>  何勇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姚恩瑜表示,“作为带头人,他压力自然更大,这也<BR>是一种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何勇是浙大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是运筹<BR>学科的带头人,他跟同事们拧成一根绳决心要把运筹学做成不仅仅是全国有名甚至是<BR>国际上有名的学科。除了所里的工作,他身上还有很多任务,诸如科研、教学、学术<BR>交流。他带了15个硕、博研究生,是全系带学生最多的导师之一。 </P>
<P>  同事张国川及他带的博士生谈及何勇亦印象深刻:“能者多劳,领导总是予以重<BR>任,多给他布置任务,而何老师脾气好,往往都会接受。”就在何勇去世之时,他还<BR>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排序问题的高性能算法”。 </P>
<P>  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下降6岁 </P>
<P>  另据上海社科院年初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BR>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了调查时期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BR>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 </P>
<P>新闻链接:高知分子“过劳死”频发 </P>
<P>  萧亮中,男,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终年32岁。据《南方周末》报道,<BR>1月5日凌晨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与世长辞。击倒这位年轻人的,是过度的劳累和生活压<BR>力,以及他内心郁积着的焦虑。 </P>
<P>  焦连伟,男,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终年36岁。据《新京报》报道,<BR>1月22日晚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心<BR>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 </P>
<P>  高文焕,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终年46岁。1月26日中午,高文焕因肺腺<BR>癌不治去世。医生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BR><BR>========================================================================<BR>招聘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全面招聘 <BR>转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于1958年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亲自主持创办并任首<BR>任系主任,关肇直、吴文俊、冯康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曾在此任教。经过四十多年的艰<BR>苦创业, 现已形成一支力量雄厚,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系现有教授30人(博士生<BR>导师24名), 副教授17名, 其中拥有2名长江学者、4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8名中<BR>科院百人计划学者。 </P>
<P>  自九十年代以来,我系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两项,中科院自然科学成果一<BR>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P>
<P>  本系为首批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长江学者<BR>特聘岗位设置学科,并获得首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数学所有博士点), <BR>其中基础数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211工程"建设中,数学与非线性科学是重点<BR>建设项目之一。为吸引高水平的学者来我系讲学,学校为本系设立了“华罗庚大师讲<BR>席”及“吴文俊大师讲席”。 挂靠本系的数学研究所经中科院批准,成立于1983年,<BR>主要任务是从事数学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本系还是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P>
<P>  为适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新的发展,拓展学科专业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广<BR>揽国内外优秀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教师。 </P>
<P>一、 招聘方向: <BR>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P>
<P>二、 招聘对象: <BR>  1、 以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为主的高水平带头人。 <BR>  2、 具有数学相关分支学科博士学位,或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BR>  3、 博士毕业生、出站的博士后工作人员。 </P>
<P>三、 待遇: <BR>  提供优惠条件,具体可面议。 </P>
<P>四、 应聘者请提供: <BR>  4、 本人简历、学历、职称证明,及推荐意见。 <BR>  5、 本人科研成果目录和三篇代表作的复印件。 <BR>  6、 教学经历(主讲课程、指导研究生的情况)。 <BR>  (近期毕业的博士可仅提供部分上述材料) </P>
<P>五、 招聘联系人: <BR>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张韵华老师 <BR>  邮编: 230026 <BR>  电话: 0551-3601004 <BR>  传真: 0551-3601005 <BR>  Email: zhangxw@ustc.edu.cn </P>
<P>========================================================================<BR>新书介绍:非线性微分方程多解计算的搜索延拓法 <BR>Date: Wed, 3 Aug 2005 11:41:10 +0800<BR>From: "=?gb2312?B?t7bH7L/8?=" &lt;qkfan@163.com&gt;</P>
<P>非线性微分方程多解计算的搜索延拓法 </P>
<P>科学出版社<BR>丛书: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33<BR>作者:陈传淼 谢资清<BR>ISBN:7-03-015109-7<BR>定价:34.00 RMB; 初版日期:2005.8<BR>联系人:科学出版社 范庆奎 qkfan@163.com</P>
<P>内容简介:<BR>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与非线性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关,它可能有一个解,多个解,<BR>甚至无穷多个解,呈现复杂图景。本书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搜索延拓法<BR>(SEM)即搜索+延拓。对若干典型非线性情形,用SEM计算了许多解,分析了多<BR>解个数和结构,还提出某些猜想。此法简明易懂,能为物理、力学和工程学同行<BR>所接受。实践证明,它是强有力的方法。</P>
<P>本书适合从事科学计算、应用数学、物理和力学及工程设计等人员阅读,对理工<BR>科研究生及高年级大学生也可作参考书。</P>
<P>========================================================================<BR>新书介绍:边值问题的Galerkin有限元法 <BR>Date: Wed, 3 Aug 2005 11:41:10 +0800<BR>From: "=?gb2312?B?t7bH7L/8?=" &lt;qkfan@163.com&gt;</P>
<P>边值问题的Galerkin有限元法</P>
<P>科学出版社<BR>丛书: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34<BR>作者:李荣华<BR>ISBN:7-03-015570-x<BR>定价:35.00 RMB; 初版日期:2005.8<BR>联系人:科学出版社 范庆奎 qkfan@163.com</P>
<P>内容简介:<BR>本书用统一观点介绍经典的Galerkin法、标准有限元法、非标准有限元法(非协调元、<BR>杂交元和混合元)、边界有限元法以及有限体积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P>
<P>本书可作为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课和本科生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从事Galerkin<BR>有限元法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考书。</P>
<P>========================================================================<BR>数学系介绍: 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1 .历史沿革 <BR>该学院前身为数理系,由我国第一批留美博士黄际遇创建于 1924 年,先后易名为算<BR>学系、数学系。为适应学科建设与管理体制的需要, 2002 年 4 月更名为数学与信<BR>息科学学院。数学家黄际遇、陈作钧、樊映川、黄敦慈、杜孟模、黄懋德、刘亚星等<BR>先生曾先后任教授、系主任。 </P>
<P>2 .师资力量 <BR>该院已积聚了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 <BR>72 人, 15 人具有博士学位, 90% 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其中中科院院士 1 人、<BR>省级特聘教授 1 人、校级特聘教授 2 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 6 人,教授 15 人,<BR>副教授 23 人。哈佛大学丘成桐先生为学院荣誉教授。学院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2 人、<BR>国家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1 人、省首届创新人才 1 人、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2 人、<BR>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4 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人。 </P>
<P>3 .教学科研单位 <BR>学院构建了较为配套的教学、科研框架。该院设有数学系、信息科学系、金融数学系、<BR>公共数学教学部;建有数学研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所 2 个研究机构,其中数学<BR>研究所是河南大学重点研究机构;拥有数学实验室、信息实验室、 CAD 实验室 3 个<BR>专业实验室。学院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数学季刊》,创刊主编是陈景润<BR>院士,现任主编是胡和生、林群院士。 </P>
<P>4.学科建设 <BR>学院现有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3 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 <BR>1100 余人。拥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BR>硕士学位研究生 70 人。 基础数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在代数与数论、多<BR>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几何与拓扑、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P>
<P>5.科研工作 <BR>学院科研活动活跃,学术氛围浓厚。一个以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群体正在<BR>形成。 1996 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或宣读论文 300 余篇,其中在<BR>《中国数学》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被 SCI 、 ET 收录的有近 50 篇。<BR>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12 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0 余项,<BR>获省级以上科研奖 10 余项。近年来,学院先后承办 5 次较大规模的国内、国际学术<BR>会议。学院先后有 20 多人次受邀到国内有关学术机构访问。 </P>
<P>6 .教学工作 <BR>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硕果累累。学院全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造,形<BR>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近年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十多项,数学分析、高等数学<BR>等十余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课程。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稳定在 40%以上,<BR>尤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2004年考取研究生比例达50%以上;硕士毕业生90%<BR>考取博士;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近两年来,连获全国一、二<BR>等奖。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且就业质量高。 </P>
<P>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是传承的,也是创新的;是传统的,也<BR>是现代的。学院将继续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继续扩充研究方向,加大办<BR>学容量,提升办学层次,以人为本,再创辉煌。 <BR>Email: xiaoxuan@mail.casipm.ac.cn<BR><BR>========================================================================<BR>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5年第24卷第1期)<BR>Date: Fri, 29 Jul 2005 18:25:04 -0400 (EDT)<BR>From: Chi-Wang Shu &lt;shu@smtp.dam.brown.edu&gt;</P>
<P>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BR>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BR>Volume 24, Number 1, July 2005</P>
<P>Numerical Convergence Study of Nearly Incompressible, Inviscid Taylor-Green <BR>Vortex Flow<BR>Wai-Sun Don, David Gottlieb, Chi-Wang Shu, Oleg Schilling and Leland Jameson, <BR>pp.569-595.</P>
<P>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igh Mach Number Astrophysical Jets with Radiative <BR>Cooling<BR>Youngsoo Ha, Carl L. Gardner, Anne Gelb and Chi-Wang Shu,<BR>pp.597-612.</P>
<P>Hybrid Multigrid/Schwarz Algorithms for th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BR>James W. Lottes and Paul F. Fischer, <BR>pp.613-646.</P>
<P>Steady-State Computations Using Summation-by-Parts Operators<BR>Magnus Svard, Ken Mattsson and Jan Nordstrom, <BR>pp.647-663.</P>
<P>Monotonicity for Runge-Kutta Methods: Inner Product Norms<BR>Inmaculada Higueras, <BR>pp. 665-685.</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8月27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公示 <BR>
<LI>数理科学部2005年度面上、重点项目评审会在广州召开 <BR>
<LI>舒其望、鄂维南和汤涛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杰出访问教授 <BR>
<LI>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分论坛将在上海举办 <BR>
<LI>可升级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将在香港举行 <BR>
<LI>超分辨率成像国际会议将在香港举行 <BR>
<LI>招聘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招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BR>
<LI>数学系介绍: 黑龙江大学数学系 <BR>
<LI>期刊内容: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05年第23卷第5期) </LI></UL>
<P>========================================================================<BR>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公示<BR>Date: Tue, 23 Aug 2005 17:32:04 +0800 (HKT)<BR>From: TANG Tao &lt;ttang@math.hkbu.edu.hk&gt;
<P>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公示<BR>http://www.nsfc.cn/nsfc/desktop/tztg.aspx@infoid=7324&amp;moduleid=407.htm</P>
<P>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异议期试行<BR>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科学部专业评审组确定的2005年<BR>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自<BR>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8月20日--9月20日)为异议期。</P>
<P>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公布的候选人持有异议,可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异议期<BR>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提出。</P>
<P>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候选人名单(仅摘录数学及应用数学相关专业候选人)<BR>详见:http://www.nsfc.cn/nsfc/desktop/tztg.aspx@infoid=7324&amp;moduleid=407.htm</P><PRE>张新宇 男 博士 研究员 气体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李存标 男 博士 教授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冯西桥 男 博士 教授   固体力学 清华大学
张旭   男 博士 教授   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 四川大学
扶磊   男 博士 教授   代数几何与数论 南开大学
李伟固 男 博士 教授   动力系统、分岔理论、正规形理论 北京大学
郭坤宇 男 博士 教授   算子理论和算子代数,Hibert模的几何分析 复旦大学
朱传界 男 博士 研究员 量子场论和弦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张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偏微分方程,微局部分析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王建祥 男 博士 教授   复合材料力学 北京大学
白中治 男 博士 研究员 数值代数,并行计算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李增沪 男 博士 教授   马氏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
成秋明 男 博士 教授   数学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卫华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与系统动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
罗笑南 男 博士 教授   计算机在新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研究 中山大学
吴朝晖 男 博士 教授   模式识别、人工智能 浙江大学
王小云 女 博士 教授   计算机保密与编码理论 山东大学
怀进鹏 男 博士 教授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寅峰 男 博士 教授   运筹与管理 西安交通大学 </PRE>
<P>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仅摘录数学及应用数学专业候选人)</P>
<P>岳澄波 男 博士 教授 动力系统、几何与拓扑、Kleinian群、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BR>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BR>卢建新 男 博士 教授 超弦/M-理论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BR>数理科学部2005年度面上、重点项目评审会在广州召开<BR>Date: Wed, 24 Aug 2005 19:10:26 +0800 (HKT)<BR>From: "Tao Tang" &lt;ttang@math.hkbu.edu.hk&gt;</P>
<P>数理科学部2005年度面上、重点项目评审会在广州召开</P>
<P>作者:数理科学部 白坤朝 刘喜珍 张立群 发表时间:2005-8-12 <BR>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jjyw.aspx@infoid=7296&amp;moduleid=399.htm</P>
<P>数理科学部2005年度面上、重点项目评审会于2005年7月15~23日在广州召开。</P>
<P>  数理科学部主任苏肇冰院士主持开幕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在开幕<BR>式上讲话,他指出,自然科学基金委是一个由评审专家、项目申请人和工作人员组成的<BR>科学共同体,维护其声誉是大家的共同责任。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统一部署,今年选<BR>择数理科学部、管理科学部两个科学部进行“评审专家信誉评价”工作,希望与会专家<BR>支持这项工作。他还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时期工作方针,试点“3+X”科学基金评<BR>审模式的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一道探索新形势下科学基金评审方式,<BR>重视数理领域的学科发展调研工作,帮助数理科学部作好“十一五”优先领域工作。自<BR>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纪检监察审计局、中山大学以及广州市科技厅的有关领导出<BR>席开幕式,有90名专家参加了本次评审会,其中特邀国内专家23名,特邀海外专家3名。<BR>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人员也参加了本次会议。</P>
<P>  开幕式后,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研究员向与会专家作大会报告。他指出本<BR>次会议主要评审任务是:评审2005年度面上项目(包括自由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BR>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面上交叉项目);评审2005年度重点项目(包括交叉重点项目);<BR>遴选2006年度拟立项的重点项目(包括交叉重点项目);推荐健康科学领域相关项目;<BR>审定2006年度项目指南;讨论学科发展战略报告。汲培文研究员从7个方面介绍了面上、<BR>重点项目的受理、评审、资助要求、科学部计划资助、贯彻落实委务会精神等方面的情<BR>况。随后,监审局岳中厚副主任介绍了监督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及本次评审会主要开展的<BR>工作,重点介绍了2005年度监督委员会受委托在部分学科试点开展评审专家信誉评价的<BR>有关情况,希望与会专家配合和支持这项工作。</P>
<P>  在会议期间,专家评阅了3125个面上项目评审材料,听取了40位重点项目申请者的<BR>答辩报告,投票遴选出了计划资助的项目;审定2006年度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指南;讨<BR>论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研讨“十一五”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另外,为了作好面上交叉项<BR>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遴选工作,数理科学部在7月16日专门组织了两个部分专家参<BR>加的评审组,对这两类项目进行了评审。7月18日晚上,召开了部分专家参加的征求意<BR>见会,专家就“3+X”的评审方式、重点项目立项、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香港、澳门<BR>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方面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沈文庆副主任参加了征求意见会,<BR>就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经过几天的辛苦工作,此次评审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P>
<P>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承办,中山大学为本次会议作了精心的安排,提供了高效、<BR>优质的服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表示由衷感谢。</P>
<P>========================================================================<BR>舒其望、鄂维南和汤涛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杰出访问教授<BR>Date: Fri, 19 Aug 2005 16:49:40 +0800 (CST)<BR>From: "=?gb2312?B?em1jaGVu?=" &lt;zmchen@lsec.cc.ac.cn&gt;</P>
<P>2005年8月18日,美国布朗大学舒其望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鄂维南教授和香港浸会<BR>大学汤涛教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杰出访问教授。聘书颁发仪式<BR>由副院长袁亚湘研究员主持,郭雷院长颁发了聘书并赠送了鲜花和礼品,计算数学与<BR>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志明研究员介绍了三位杰出访问教授的学术贡献。<BR>林群院士、崔俊芝院士和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同事参加了仪式。</P>
<P>舒其望,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6年获美国UCLA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布朗<BR>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教授。他在计算流体力学,特别是双曲守恒律的计算方向做<BR>出了重要贡献。他是2004年ISI数学类 Highly Cited Author, 是美国数学会主办的<BR>《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的主编。他曾获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是中国科<BR>技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P>
<P>鄂维南,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9年获美国UCLA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普林<BR>斯顿大学教授。他在应用数学与科学计算的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获美国<BR>总统青年科学家奖和ICIAM的Collatz奖。曾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BR>请报告。他曾获冯康科学计算奖,是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P>
<P>汤涛,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9年获英国Leeds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浸会大<BR>学数学系主任,应用数学讲座教授。他在不可压流体和双曲守恒律的计算方法,特别<BR>是自适应移动网格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获英国应用数学会Leslie Fox数<BR>值分析奖和冯康科学计算奖。</P>
<P>========================================================================<BR>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分论坛将在上海举办<BR>Date: Wed, 24 Aug 2005 19:10:26 +0800 (HKT)<BR>From: "Tao Tang" &lt;ttang@math.hkbu.edu.hk&gt;</P>
<P>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分论坛<BR>http://math.fudan.edu.cn/shuxue/boshiluntan.htm</P>
<P>论坛主旨:<BR>本次论坛旨在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挥优势,为全国的博士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BR>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发展。</P>
<P>承办单位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BR>举办时间 2005年10月15日-18日<BR>举办地点 中国上海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P>
<P>征文范围:<BR>全国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在读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P>
<P>具体包括以下专业及研究方向:<BR>基础数学 <BR>应用数学 <BR>计算数学 <BR>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R>运筹学与控制论 <BR>其他与数学相关的学术论文 </P>
<P>征文要求:<BR>论文征集只面向在校博士生; </P>
<P>论坛征集论文摘要。 <BR>论文以Latex格式。并生成.pdf文件通过电子邮件传送 ,标明05年博士生论坛征文稿 。<BR>最好同时发两个以上信箱,以确保文稿能收到。 </P>
<P>相关说明:<BR>会议费用:论文被录用的博士生来复旦参加学术交流,将提供食宿,路费自理。 <BR>联系方式: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 邮编:200433 <BR>电 话:021-65643046 王云 余伟强 传真:021-65646073 </P>
<P>========================================================================<BR>可升级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将在香港举行<BR>From: Jinli Cao &lt;J.Cao@latrobe.edu.au&gt;<BR>Date: Fri, 12 Aug 2005 12:34:04 +1000</P>
<P>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al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SCALE)<BR>30 May - 1 Jun 2006, Hong Kong<BR>http://www.infoscale.org/</P>
<P>PRELIMINARY CALL FOR PAPERS</P>
<P>As the data volumes continue to increase and the ways of information<BR>dispersion across the globe continue to diversify, new scalable methods<BR>and structures are needed for efficiently processing those distributed<BR>and autonomous data. Grid computing, P2P technology, distributed<BR>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y,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 all must be<BR>merged to address the scalability concern. This forum focuses on this<BR>key merged domain and looks for new integrated solutions for this<BR>diversifying world of information.</P>
<P>Conference Scope:<BR>Parallel Information Retrieval<BR>Scalable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trieval<BR>Scalable Grid Information Systems<BR>P2P Systems<BR>Scalable Mobile/Sensor DB Systems<BR>Index Compression Methods<BR>Architectures for Scalability<BR>Networking for Scalable Information Systems<BR>Scalable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BR>(medicine, biology, military, etc.)<BR>Evaluation Metrics for Scalability<BR>VLDB<BR>Data Mining<BR>Information Security</P>
<P>General Chair<BR>Xiaohua Jia,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DD>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8月27日

<P><STRONG>续上......</STRONG><BR><BR>========================================================================<BR>超分辨率成像国际会议将在香港举行<BR>From: Michael Ng &lt;kkpong@hkusua.hku.hk&gt;<BR>Date: Thu, 18 Aug 2005 22:11:55 +0800</P>
<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perresolution Imaging:<BR>Theory,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BR>29--31 August 2005<BR>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http://hkumath.hku.hk/~math/event/Super/home.htm</P>
<P>List of lectures:</P>
<P>Luis Alvarez (University of Granada)<BR>Thierry Blu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BR>Nirmal K. Bos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BR>Raymond Cha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Tony Ch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les)<BR>Subhasis Chaudhuri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R>Albert Cohen (Universit?Pierre et Marie Curie)<BR>Michael Elad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R>Jacques Froment (Universit?de Bretagne Sud)<BR>Aggelos Katsaggelo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BR>Edmund La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Charles Matson (AFRL/DEBI)<BR>Peyman Milanf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BR>Rafael Molina (Universidad de Granada)<BR>James Nagy (Emory University)<BR>Esmond Ng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BR>Michael 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Mila Nikolova (CMLA ENS de Cachan)<BR>Sung Cheol Park (Samsung Electronics)<BR>Robert Plemmons (Wake Forest University)<BR>Zuowei She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BR>Chong-Sze T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BR>Sabine Van Huffel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BR>Ding Xuan Zho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
<P>========================================================================<BR>招聘信息: 北京師範大學–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招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BR>Date: Mon, 15 Aug 2005 16:27:17 +0800<BR>From: Fang Kai Tai &lt;ktfang@hkbu.edu.hk&gt;</P>
<P>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將於北師大之珠海分校合作開設一所聯合國<BR>際學院,並已獲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辦學。該學院將於2005年9月開辦多項課程,<BR>包括副學士學位,學士學位及高等學位,而課程科目則包括人文及社會科學、工商<BR>管理及理工等。聯合國際學院預計在開校的首年,招收約500名全日制學生,而預<BR>計收生額最高可達4,000人。開校首年,學院將提供五個學士學位課程,包括應用<BR>經濟學、財務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及環境科學。此外,學院為所有學生<BR>提供通識教育、體育及其它選修科目。</P>
<P>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P>
<P>學院現招聘多名統計及運籌學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 講師。申請者需具博士<BR>或同等學位,並具有此等課程之專業知識,如擁有高校教學經驗更佳。申請者須<BR>以英語講授統計和運籌學的基本課程,如回歸分析,隨機模擬,多元分析,運\籌<BR>學,物流學及有關課程。其他職責包括策劃研究工作及統籌學術活動、編制課程<BR>及其發展計劃,與及相關的行政工作。</P>
<P>聘用條款<BR>職位首任將以二年的合約形式聘任。大學將會為合適的人選提供優厚的薪酬與福利,<BR>或會另外協訂較彈性的聘用條款。首任約滿後,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可考慮繼續<BR>聘任。</P>
<P>申請程序<BR>申請人或提名人請將資料寄往香港九龍塘聯福道34號逸夫行政樓七樓浸會大學人事<BR>部「聯合國際學院教職員遴選委員會秘書」收,亦可以傳真[(852) 3411-5001]或<BR>電子郵件(pers@hkbu.edu.hk)送遞,截止日期為2005年8月31日。如有任何查詢,<BR>可循以上途徑向本大學提出。申請資料須包括申請人的詳盡履歷一份,並附有三<BR>位推薦人的姓名及聯絡地址,而申請人亦須提供最近三份個人的教學評審報告。<BR>有關大學「收集個人資料聲明」,可瀏覽(http://www.hkbu.edu.hk/~pers/job)。<BR>大學保留最後權利,不作出任何聘任,或延長遴選直至覓得合適人選,又或邀請<BR>適合人選出任有關職位。</P>
<P><BR>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BR>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IN ZHUHAI</P>
<P>The Un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R>(BNU), will establish 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at Tanjiawan, Zhuhai. <BR>The new BNU-HKBU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will start operation <BR>in September 2005 and will offer associate, undergraduate, and <BR>postgraduate cours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usiness <BR>manage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ts first year of <BR>operation, the College is expected to admit around 500 full-time <BR>first-year and third-year stud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BR>planning, full capacity student enrollment will reach 4,000. In the <BR>first year, the College will offer five undergraduate programmes: <BR>Environmental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s, <BR>Finance and Applied Economics. The College will also offer subjects <BR>in liberal studies for all students and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BR>is English.</P>
<P>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Assistant Professor in Statistics and <BR>Operations Research</P>
<P>Applications are now invited for the teaching positions at the academic <BR>ranks of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Assistant Professor/Lecturer <BR>in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Appointees are expected to <BR>teach basic statistics or operations research subjects in English <BR>such as regression analysis, random stimulat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BR>operations research, logistics and/or related subjects; conduct <BR>research/scholarly activities and contribute to course planning and <BR>development, and to carry out related administrative duties.</P>
<P>Applicants should have obtained a relevant Ph.D. degree or equivalent, <BR>ha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Statistics or Operations Research or <BR>Applied Mathematics, preferably with relevant teaching experience at <BR>tertiary level and a good track record in research and scholarly <BR>activities. </P>
<P>Appointment Terms</P>
<P>The appointment will initially be made on a fixed-term contract of <BR>two years. More flexible terms of appointment may be negotiated. <BR>Salary will be commensurate with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BR>Generous fringe benefits will also be provided. Re-appointment <BR>after the first contract is subject to mutual agreement.</P>
<P>Application Procedures</P>
<P>Applications should be sent in confidence to “Secretary of the <BR>Search Committee for the BNU-HKBU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BR>via the Personnel Offic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evel 7, <BR>Shaw Tower, 34 Renfrew Road, Kowloon Tong, Hong Kong <BR>[fax: (852) 3411-5001; email: pers@hkbu.edu.hk] by 31 August 2005. <BR>Enquiries could be sent to the same address. The application should <BR>contain a complete curriculum vita of the candidate concerned, with <BR>the names and contact addresses of three referees. Applicants are <BR>also requested to send in samples of publications, preferably three <BR>best ones out of their most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their most recent <BR>teaching evaluation results. Details of the University’s Personnel <BR>Information Collection Statement can be found at <BR>[http://www.hkbu.edu.hk/~pers/job]. <BR>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not to fill the positions, or to <BR>extend the search until suitable candidates are found or to make <BR>appointments by invitation.</P>
<P>========================================================================<BR>数学系介绍: 黑龙江大学数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58年6月,是中国较早建立的数学系。当时,黑龙江大学<BR>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几经迭变,先<BR>后易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1946年学校迁至哈尔滨,成为东北<BR>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易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BR>语专科学校,1956年改为由高教部直属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在哈尔滨外<BR>国语学院基础上,扩建、更名为黑龙江大学,由外语类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BR>合性大学。数学系是在这个背景下设立的几个系所之一。</P>
<P>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大学数学系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现设<BR>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本科专业。拥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与计<BR>算数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基础数学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信息与计算<BR>科学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数学系是黑龙江省省级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BR>地。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高等数学和概率与精算4个教研室,并<BR>设1个数学建模实验室。现有在职教师6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15人。<BR>近年来,我系紧紧抓住黑龙江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的大好时机,<BR>狠抓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本科生500<BR>余人,研究生40多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BR>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到20%以上,先后有多名硕士生考取重点大学<BR>博士生。我系组建的黑龙江大学数学建模队,近几年在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佳绩,<BR>先后有多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系<BR>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中科院院长基金1项,以及多项省厅级项目。取<BR>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本,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40篇<BR>以上被SCI 、EI检索。学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校内外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聘请<BR>吴文俊等著名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我系兼职教授,开设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BR>黑龙江大学数学系已同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数学系建立了友好关系,签署了联合培<BR>养学生、互派教师及共建应用数学实验室的友好协议。</P>
<P>黑龙江大学数学系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明确的办学思路,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走<BR>出一条适合数学系发展的办学和科研新路子。</P>
<P>网址 http://www.hlju.edu.cn/edu/dep/lxy/xyjj.htm<BR>Email: xiaoxuan@mail.casipm.ac.cn<BR>========================================================================<BR>期刊内容: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05年第23卷第5期)<BR>Date: Thu, 18 Aug 2005 14:33:53 +0800 (CST)<BR>From: "=?gb2312?B?bGlqaW5n?=" &lt;lijing@icmsec.cc.ac.cn&gt;</P>
<P>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BR>Volume 23 Number 5 September 2005 </P>
<P>Hou-de Han, Dong-sheng Yin<BR>Numerical Solutions of Parabolic Problems on Unbounded 3-D spatial Domain<BR>449--462</P>
<P>Gai-di Li, Ya-xiang Yuan<BR>Compute a Celis-Dennis-Tapia step<BR>463--478</P>
<P>Ling Guo, Huan-zhen Chen<BR>An Expanded Characteristic-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a Convection<BR>-dominated Transport Problem<BR>479--490</P>
<P>Qin Ni, Ch. Zillober, K. Schittkowski<BR>Sequential Convex Programming Methods for Solving Large Topology <BR>Optimization Problems: Implementation and Computational Results<BR>491--502</P>
<P>Chun-gang Zhu, Ren-hong Wang<BR>Piecewise Semialgebraic Sets<BR>503--512</P>
<P>Xiao-Xia Guo&amp;nbsp;<BR>On Hermitian Positive Definite Solution of Nonlinear Matrix Equation <BR>$X+A^* X^-2 A=Q$<BR>513--526</P>
<P>Mu-sheng Wei<BR>On Stable Perturbations Of the Stiffly Weighted Pseudoinverse and <BR>Weighted Least Squares Problem<BR>527--536</P>
<P>Zhong-Ci Shi, Xue-jun Xu<BR>The Mortar Element Method for a Nonlinear Biharmonic Equation<BR>537--560</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9月10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冯康科学计算奖" 评奖委员会通告 <BR>
<LI>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获“求是杰出科学家”百万大奖 <BR>
<LI>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BR>
<LI>二○○五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名单 <BR>
<LI>苏州大学朱烈教授荣获2004年度欧拉奖 <BR>
<LI>费马大猜想终结者怀尔斯9月2日在香港作邵逸夫奖演讲 <BR>
<LI>费马大定理破解传奇 <BR>
<LI>第五届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将在加拿大举行 <BR>
<LI>新书介绍:数值线性代数及其应用 <BR>
<LI>数学系介绍: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br></LI></UL>
<P>========================================================================<BR>"冯康科学计算奖" 评奖委员会通告<BR>Date: Fri, 2 Sep 2005 15:44:32 +0800 (CST)<BR>From: "[gb2312] bzz" &lt;bzz@lsec.cc.ac.cn&gt;
<P>"冯康科学计算奖" 评奖委员会通告<BR>http://lsec.cc.ac.cn/fengkangprize/index.html</P>
<P>2005年第六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评奖委员会今年共收到13份申请, 其中海外8人, <BR>国内(包括香港)5人. 经过二轮通讯投票及一次评委会会议, 在对全体参选人员进行<BR>严格评选, 反复讨论的基础上, 考虑到今年若干国外候选人科研实力强, 对国内计<BR>算数学发展的贡献大等非常特殊的情况, 委员会一致同意增加一个国外获奖人名额,<BR>由一名增至二名. 现将获奖人名单公布如下:</P>
<P>国内: 黄云清, 湘潭大学;</P>
<P>国外(按拼音字母为序): Wei CAI(蔡伟), 美国 North Carolina 大学,<BR>Qiang DU(杜强),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
<P>授奖仪式定于2005年10月17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BR>(http://math.dlut.edu.cn/meeting/index.jsp)的开幕式上进行.</P>
<P>特此公告.</P>
<P>第六届``冯康科学计算奖"评奖委员会<BR>2005年9月2日</P>
<P>========================================================================<BR>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获“求是杰出科学家”百万大奖<BR>新华社8月20日电</P>
<P>2005年8月20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和求是<BR>基金会对本年度获得求是科技大奖的专家进行表彰,潘建伟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BR>奖”,朱碎焕、王传福等19位科学家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P>
<P>求是科技基金会出资人查济民亲自为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BR>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潘建伟颁发了获奖证书<BR>和奖金100万元人民币,表彰其在量子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P>
<P>35岁的潘建伟教授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世界学术前沿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开<BR>创性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2003年、2004年年度中国十<BR>大科技进展,并先后7次被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为年度世界物理学重大进<BR>展。</P>
<P>“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创设,这一基金会由查济民及其家族于<BR>1994年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基金会特邀陈省身、杨振宁、周光召、李远哲、简悦威、<BR>何大一6位国际知名学者为顾问,对在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有突<BR>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进行奖励。自2000年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每<BR>年举行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举行。</P>
<P>同时颁发的还有“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这个奖项分为实用工程奖和成果转<BR>化奖:王传福、张明海、饶晓雷、熊翔四人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BR>朱碎焕等15人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P>
<P>========================================================================<BR>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BR>Date: Wed, 31 Aug 2005 16:29:05 +0800 (HKT)<BR>http://www.nosta.gov.cn/dongtai/zrnew11.htm</P>
<P>包括:</P>
<P>复旦 陈恕行<BR>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理论</P>
<P>科学院大气所: 曾庆存 王会军 等<BR>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P>
<P>福州大学 范更华<BR>Hamilton圈及圈覆盖理论</P>
<P>南开大学: 张伟平<BR>Atiyah-Singer指标理论的若干研究</P>
<P>上海天文台: 景益鹏<BR>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P>
<P>========================================================================<BR>二○○五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名单<BR>Date: Wed, 31 Aug 2005 16:45:10 +0800 (HKT)<BR>http://www.cdgdc.cn/yxbslw/pxjg/2005/tmxk.htm</P>
<P>数学科学的提名论文包括 :</P>
<P>大学/ 学生/ 导师/ 论文名称</P>
<P>北京师范大学 刘普寅 李洪兴 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P>
<P>南京大学 宋永忠 沈祖和 解奇异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P>
<P>西安交通大学 吴伟志 张文修 粗糙集近似算子与随机集理论研究</P>
<P>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朱书尚 汪寿阳 多阶段投资组合选择及其风险控制</P>
<P>========================================================================<BR>苏州大学朱烈教授荣获2004年度欧拉奖<BR>Date: Wed, 31 Aug 2005 16:37:20 +0800 (HKT)</P>
<P>国际组合数学与应用协会终生成就奖: 欧拉奖<BR>朱烈教授荣获2004年度欧拉奖</P>
<P>2005年3月9日,在Florida Atlantic大学举办的第十四届组合数学与应用年会上,<BR>主席Ronald Mullin请Ralph Stanton教授宣布了2004年度Euler奖评选结果,我国<BR>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荣获2004年度Euler奖。</P>
<P>欧拉(Euler)奖是由国际组合数学与应用协会(Institute of Combinatorics and its<BR>Applications,简称ICA) 颁发的终生成就奖,主要授予在组合数学研究领域<BR>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每年颁奖一次,每次至多颁发给两位受奖者。ICA颁发的奖<BR>项至今共有Euler奖、Hall奖和Kirkman奖三种。这是中国国内学者首次获得ICA颁<BR>发的奖项。</P>
<P>朱烈教授现年62岁,长期任教于苏州大学数学系。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正<BR>交拉丁方。令人称道的早期成果是给出了Euler猜想不成立的新的证明,其证明简洁<BR>漂亮,仅应用了Sade的特异直积构作。</P>
<P>朱烈教授是国际组合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至今已共发表论文150多篇,内容涉<BR>及Kirkman三元系大集、Hadamard矩阵、差簇、直交表、可分组设计、可分解设计、<BR>Steiner系、完美的Mendelsohn设计、各类正交表等多个组合设计分支,并涉及到<BR>与编码理论和密码学的联系。其研究成果体现了他研究的深度和宽度。利用强有力<BR>的递推构作,他解决了Steiner系S(2,4,v) 的嵌入问题;利用有关特征标的Weil定理,<BR>他对V(m,t)向量的研究一直非常令人关注;通过理论与计算的结合,他确定了(q,4,1)<BR>和 (q,5,1) 质数幂差簇的存在性.</P>
<P>自1985年从加拿大Waterloo大学回国后,朱烈教授在苏州大学亲自创建了至今在国内<BR>组合设计界起着核心作用的研究群体。他所致力培养的一些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已在国<BR>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在2004年出版的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中超过<BR>百分之二十的文章是来自这个群体的研究者创作或参与合作的。</P>
<P>朱烈教授担任着国际上多个重要杂志的编委,如Annals of Combinatorics、Journal<BR>of Combinatorial Designs、Ars Combinatoria等。他在1994-2002年担任中国组合<BR>数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多次组织了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班、讲习班。</P>
<P>========================================================================<BR>费马大猜想终结者怀尔斯9月2日在香港作邵逸夫奖演讲<BR>Date: Wed, 31 Aug 2005 18:55:33 +0800 (HKT)</P>
<P>费马大猜想终结者怀尔斯9月2日在香港作邵逸夫奖演讲<BR>2005 Shaw Prize Laureate Andrew Wiles delivered public lecture in Hong Kong</P>
<P>Prof. Andrew Wiles -- The Shaw Laureat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05 --<BR>gave the Shaw Prize lecture at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n <BR>September 2, 2005. The title of his lecture is "Solving Equations".</P>
<P>The lecture has received overwhelming responses and all the 1400 seats<BR>have been filled.</P>
<P>Andrew Wiles (b. 1953) is a professor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He earned <BR>his B.A. from Oxford University (1974) and Ph.D.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BR>UK (1979).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his father, Professor Wiles went<BR>on to become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82 he became<BR>a lecturer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and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BR>at Princeton. In 1994 Professor Wiles was appointed Eugene Higgins Professor<BR>of Mathematics at Princeton.</P>
<P>He astonished the world's mathematical community in 1994 when he unveiled<BR>his solution to Fermat's Last Theorem. In 1996 he was awarded the Common<BR>Wealth Award for Science and Invention, and elected as a foreign member to<BR>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P>
<P>For your information, we add two links for Fermat's Last Theorem.</P></DD>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9月10日

<P><STRONG>续上......</STRONG><BR><BR>========================================================================<BR>费马大定理破解传奇 张贤科<BR>  <BR>费马的大猜想历经358年终被怀尔斯破解,在世界各地庆祝狂欢的同时,BBC拍摄<BR>了电视纪录片。导演辛格据此出书,以其资料真切、文理交融,在关于费马大定<BR>理的所有介绍性书籍中超然称冠。 费马大定理,人类对她的追寻,以及由此产生<BR>的故事、精神和学问,是人类永远的珍宝。还是在费马大定理刚被证明不久,世界<BR>仍处在费马狂欢节的时候,就听说BBC在拍这方面的电视纪录片——这在电视电影<BR>史上恐怕是罕见的。不久就看到英文版的辛格(SimonSingh)的这本书,是他在拍<BR>摄电视片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翔实的资料,而后文理交融精心写就的。当时就买了<BR>几本。——但是,喜欢这本书的人太多了,如今我手头一本英文版的书也没剩下,<BR>也无从追踪或购买了。总有些遗憾。   <BR>费马大定理令我关注很久了(当然,她也令世界关注得太久太强烈)。我的心曾随<BR>着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曲折而起伏。在这之前和之后,在我写的书的序言和讲演<BR>或文章中,我也多次介绍过费马大定理的历史和数学。记忆中最早的震动在1983年,<BR>开始朦胧地风传法尔廷斯(G.Faltings)证明了莫代尔猜想,从而逼近费马大定理<BR>的边缘。当时王元院士正好来校,我们都问他有关情况。这以后关于费马大定理的<BR>风声就越来越紧了。1987年春,一个日本数学家在德国宣布证明了费马大定理,<BR>惊动世界,但一个月后不得不宣布收回。当时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早晨到<BR>学校,只见系里办公室门上显眼地贴着一张大照片(几乎整版华盛顿邮报),一个<BR>警察正在制服一个罪犯,下面写着一行字:“我们数学界昨天也抓到一个诈骗犯!”</P>
<P>再从另一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紧张空气。1990年春,著名数学家茹宾和华盛顿<BR>等到天津南开大学参加数论会议,期间去承德多日。承德有世界最高的(据说)整<BR>个千手观世音像。当然最显眼的是棒槌石,那是承德的标志,像个巨大的棒球棒<BR>高高地竖立在山头,看似有随时崩塌的危险。</P>
<P>与会人士不约而同地打赌:费马大定理和棒槌石,哪个先满劫数解决掉呢?</P>
<P>三年后的1993年6月23日,怀尔斯就宣布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一片费马热。记得<BR>当时我因忙于一事未看报道,还是和陆洪文教授一起到301医院看望王元院士时<BR>才知道的。但是世界狂欢的好景不常,不久就发现证明有漏洞,而且越来越发现<BR>难以修补。一时议论纷起。怀尔斯备受压力,焦头烂额,几次想公开宣布失败。<BR>1994年8月11日下午,在瑞士苏黎世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怀尔斯做最后的压轴<BR>发言,全体与会者平息静听。他报告后我和他交谈并合影,他显得是那样的憔悴<BR>瘦削。那是他最黑暗的时候。一个月之后的9月19日早晨,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BR>时候,他发现成功就在废墟之上!</P>
<P>辛格在拍摄和写书的过程中,多次采访怀尔斯等当事人,交谈查阅记录和拍摄,<BR>得到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这本书以费马大定理为核心,纵线追寻它的古今传奇<BR>生死歌泣史事,横线介绍引人入胜的经典和新鲜的数学知识,当中融进安德鲁·<BR>怀尔斯10年感天动地的证明故事,穿插着有趣的人事,和奇妙无比的“现代数学”<BR>介绍。这本书,亦文亦理,有人文有数学,有故事有精神。有令人豁然开朗的<BR>线索追寻和联系概述,也有直面真切的事件和人物的“特写镜头”,还包含不少<BR>图片。</P>
<P>这本书向热爱数学的青年人打开了数学伊甸园的一扇大门。它谈论着曾影响世界<BR>的最重要事件、人物、历史——其经典和奇伟程度,绝对优于众多的小说武侠、<BR>影球明星。它也蕴含着精神理念和若干简洁经典的数学知识,且都寓于情节之中。<BR>它“界面”友好,“平台”低广,没有枯燥推理,却有清新的美感。它足以让<BR>人领会到,数学不(光)是逻辑、知识、工具、奴仆,这只是世俗的实用的一面之<BR>词,尽管信息高科技时代归根结底原不过是数字科技时代。</P>
<P>(Note: 费马大定理最终得以证明,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曲凯歌。费马大定理终<BR>结者怀尔斯因此获得世界唯一菲尔茨奖特别奖,沃尔夫奖和邵逸夫奖。</P>
<P>http://www.shawprize.org/en/announcement/2005/index.html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aspx?id=100758)</P>
<P>本文作者简介: http://faculty.math.tsinghua.edu.cn/faculty/~xzhang/research.html<BR>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导师.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系(北京, 1969).<BR>理学硕士(1981), 理学博士(1985). 研究数学,代数与数论专业. 曾较长期在中国科<BR>学技术大学任教(1973-1993).</P>
<P>Further Reading:</P>
<P>1. 代数,数论,费尔马大定理等介绍 (A) http://faculty.math.tsinghua.edu.cn/faculty/~xzhang/fermatetc.html<BR>2. 代数,数论,费尔马大定理等介绍 (B) http://faculty.math.tsinghua.edu.cn/faculty/~xzhang/fermatetcB.html</P>
<P><BR>“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 王渝生</P>
<P>我发现了许多非常美好的定理。 ——费马</P>
<P>有一位法学学士、律师、国会议员,并享有“长袍贵族”特权的官宦子弟,却在<BR>数论、解析几何、微积分和概率论等数学分支领域贡献良多,他就是法国的费马<BR>(Pierre de Fermat,公元1601~1665年),被后世誉<BR>为“业余数学家之王”。</P>
<P>费马的父亲是法国多米尼克的地方的执政官,母亲曾在“长袍贵族”议会中任职。<BR>费马出生于1601年8月20日,1631年获奥尔良大学民法学学士学位,<BR>并以律师为职业,曾任图卢兹议会的议员。他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数国外语,<BR>而且业余爱好数学。</P>
<P>费马研究古希腊几何学,于1629年编写《平面和立体的轨迹引论》一书,虽<BR>然迟至1679年才出版问世,但他已早于笛卡尔《几何学》(1637年)发<BR>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原理——用代数方程表示曲线的方法。</P>
<P>关于微积分,牛顿曾说:“我从费马的切线作法中得到了这个方法的启示,我推<BR>广了它,把它直接并且反过来应用于抽象的方程。”这种切线作法出现在费马所<BR>著《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1637年)一书中。</P>
<P>1654年,法国骑士梅累向帕斯卡提出一个使他苦恼了很久的问题:“两个赌<BR>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s局就算赢,现在一个人赢a(a<s)局,另一个人<BR>赢b(b<s)局,赌博中止,问赌本应怎样分法才算合理?”这个问题后来称<BR>为“赌点问题”。帕斯卡接到这个问题后,立刻将其转告费马,他们俩人都对这<BR>个问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但所用方法不同。关于概率论的研究,就是这样开始的。<BR>后来,惠更斯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并于1657年写成《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BR>从而使概率论成为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分支。</P>
<P>费马在业余数学研究中的最大成就当属数论,最著名的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两个定理:</P>
<P>“费马小定理”——如果n是一个任意整数而p是一个任意素数,那么,n的p次方-n<BR>可以被p整除。例如,n=4,p=3,那么4的3次方-4=60能被3整除。</P>
<P>“费马大定理”——x的n次方+y的n次方=z的n次方,当n>2时无整数解。<BR>例如,n=3时,x的3次方+y的3次方=z的3次方无整数解。</P>
<P>我们知道,当n=2时,x的2次方+y的2次方=z的2次方有无穷多组整数解。<BR>如x=3,y=4,z=5,有3的2次方+4的2次方=5的2次方;又如x=5,<BR>y=12,z=13,有5的2次方+12的2次方=13的2次方。这是古希腊<BR>数学家丢番图的《算术》第二卷第8命题“将一个平方数分为两个平方数”。</P>
<P>大约1637年左右,费马在《算术》一书中该命题旁边,用小字写道:“但是,<BR>要将一个立方数分为两个立方数,一个四次幂分为两个四次幂,一般地将一个高于<BR>二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都是不可能的。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BR>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而写不下。”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费马大定理”或称<BR>“费马最后定理”。</P>
<P>“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困扰了其后3个半世纪的著名数学家,其中包括欧拉、高斯<BR>和柯西,他们都得到了部分结果,但都没有给出普遍的证明。为此,布鲁塞尔科学院、<BR>巴黎科学院都曾悬赏征集这个问题的证明,但没有得到结果。1908年,哥廷根<BR>皇家科学会把奖金提高到当时的天文数字10万马克,仍无人问津。不过,距今10<BR>年前,这个难题被英国数学家威尔斯彻底解决。</P>
<P>费马性情谦抑,好静成癖。他对数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往往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述,<BR>写在他读过的书籍边缘或空白处;也有一些只言片语写在给朋友的信函中;还有就<BR>是随便散放在旧纸堆里。他不愿发表其研究成果,而且对已完成的工作不再感兴趣。<BR>他是一个完全以兴趣爱好出发和完全无功利目的的业余数学研究者。他的经验抑或<BR>是教训,值得后人思考。</P>
<P>========================================================================<BR>第五届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将在加拿大举行<BR>Date: Tue, 30 Aug 2005 14:20:41 -0600 (MDT)<BR>From: Yau Wong &lt;yauwong@ualberta.ca&gt;</P>
<P>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BR>May 18-May 21, 2006<BR>Banff, Alberta, Canada<BR>Short Course on Multigrid Methods, May 22, 2006<BR>http://www.ualberta.ca/~sca2006/</P>
<P>This will be the fifth of a sequence of conferences on Scientific Computing<BR>and Applications held in the Pacific Rim region. All of them have the goal<BR>of bringing together mathematician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orking in the<BR>field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solve scientific and<BR>industrially oriented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a forum for the participants<BR>to meet and exchange ideas of common interest in an informal atmosphere.</P>
<P>The focus of this particular conference will be on the problems and methods<BR>related to image processing, financial applications and modelling of <BR>multiphase flows. The goal of the conference is twofold. The theoretical<BR>areas of interest include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solving<BR>PDE's and linear systems of equ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try to<BR>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applied community, in particular the oil sands<BR>industry, banking and medical imaging, to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BR>of scientific computing to practical problems. The theoretical topics of<BR>interest are (but not limited to): Finite Element, Finite Volume Element and<BR>Finite Volume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plitting techniques<BR>and stabilized methods, iterative solvers and preconditioning techniques for<BR>large scale systems, methods for systems with a special structure, parallel<BR>algorithm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P>
<P>Organizing committee:<BR>W. Allegretto, Y. Lin, P. Minev and Y. Wong</P>
<P>Contact person:<BR>Peter Minev, e-mail: minev@ualberta.ca,<BR>phone: 1 780 492 3398, fax: 1 780 492 6826.</P>
<P>Student support:<BR>Limited funds are available for supporting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BR>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or the Short Course. For details please contact the<BR>organizers.</P>
<P>Plenary speakers:<BR>Tony Chan, UCLA<BR>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R>Ivar Ekeland, Pacific Institute for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BR>Olivier Pironneau, University of Paris VI</P>
<P>Invited speakers:<BR>P. Bochev,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BR>R. Cha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T. Choulli, University of Alberta<BR>K. Deng,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BR>R. Elliott, University of Calgary<BR>J.-L. Guermond, Texas A&amp;M<BR>B. Guo, University of Manitoba<BR>Q. Huynh, 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USA<BR>O. Mehdizadeh, Pratt &amp; Whitney Canada<BR>M. Noga, University of Alberta<BR>T. F. Russell,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BR>D. Shee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BR>S. Sivaloganatha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amp; Fields Institute<BR>W. Su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X.-C. Tai, University of Bergen<BR>T.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BR>P. Vassilevski,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BR>F. van de Vosse,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R>J. Wang,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BR>J. W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BR>J. Zhu, Laboratorio Nacional de Computacao Cientifica, Brazil<BR>J. Zou,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Date: Wed, 24 Aug 2005 11:18:00 -0600 (MDT)<BR>From: Y Wong &lt;sca2006@ualberta.ca&gt;</P>
<P>========================================================================<BR>新书介绍:数值线性代数及其应用<BR>Date: Thu, 25 Aug 2005 10:50:25 +0800<BR>From: "=?gb2312?B?t7bH7L/8?=" &lt;qkfan@163.com&gt;</P>
<P>数值线性代数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P>
<P>丛书: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35<BR>作者:金小庆 魏益民<BR>ISBN:7-03-013954-2<BR>定价:56.00 RMB;<BR>联系人:科学出版社 范庆奎 qkfan@163.com</P>
<P>内容简介:<BR>本书是为大学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数值代数》课英文版教材。<BR>可作为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或高等师范学校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和工程计算等<BR>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科学计算与工程计算的科技人员参考。<BR>适合于国内正在推广的双语教学。</P>
<P>========================================================================<BR>数学系介绍: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湖南大学数学系创建于1924年,2000年7月成立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学院现设应用<BR>数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概率统计、计量经济五个系和应用数学、高等<BR>数学、数量经济三个研究所,数值分析与软件实验室和院资料室。学院拥有数学学<BR>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数学博士点及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基础数学、概率论<BR>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数量经济6个硕士点。其中应用数学博士点是湖南<BR>大学最早的三个博士点之一(1983年建点),也是湖南省境内最早的应用数学博士点;<BR>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湖南大学最早的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之一(1999年建站),<BR>也是湖南省境内最先设立的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数学学科为湖南省重<BR>点建设学科。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数学<BR>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P>
<P>目前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年龄、学位、职称结构较为合<BR>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8人,专职教师97人,其中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导<BR>师12人),副教授33人,讲师24人;有41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40位教师具有硕士<BR>学位。多年来,学院教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多个<BR>稳定的学术梯队和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泛函微分<BR>方程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三年来,<BR>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研课题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每<BR>年新增4-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1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BR>2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进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BR>获“第三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发表科研论文386篇,其中82篇学术论文被SCI、<BR>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三年中,学院先后有3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进行<BR>讲学和学术交流,2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访问、参加学术会议。2000年,<BR>成功承办了“中国运筹学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BR>主办了“全国动力系统暨第七届泛函微分方程学术会议”。2002年8月,成功承办了<BR>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卫星会议——差分方程及其应用国际会议。</P>
<P>学院一贯坚持“重教育,严管理,高标准”的原则,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数十<BR>年来,学院为国家科教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吴建宏、庾建设、黄立宏等一批<BR>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人才。目前,学院正在抓住大好时机,<BR>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朝着教学<BR>科研双优学院的目标发展。(聂国军)</P>
<P>网址 http://math.hnu.net.cn</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9月24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LI>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LI>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LI>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会议纪要
<LI>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
<LI>学科介绍:中国运筹学会的简史和今日的发展
<LI>数学系介绍: 华侨大学数学系
<LI>期刊内容: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第14卷第3期)
<LI>期刊内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第2卷第3-4期) </LI></UL>
<P>========================================================================<BR>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BR>Date: Wed, 14 Sep 2005 10:09:35 +0800
<P>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P>
<P>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BR>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院士对本学部中国科学<BR>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投票,经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常委会审议,确认<BR>初步候选人145人。现予公布。</P>
<P>中国科学院<BR>2005年9月6日</P>
<P>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BR>(共145人,分学部按姓名笔画为序)</P>
<P>数学物理学部(共21人)</P>
<P>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P><PRE> 1 马中骐     65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王诗诚(音) 52 数学 北京大学
3 王恩哥     48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4 王鼎盛     64 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 孙 鑫      66 凝聚态理论 复旦大学
6 邢定钰     60 凝聚态理论 南京大学
7 佘振苏     42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8 张光寅     72 凝聚态物理与光学 南开大学
9 张家铝     66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张裕恒     6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 张肇西     64 理论物理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12 陈和生     58 粒子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3 武向平     44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14 郑泉水     44 力学 清华大学
15 侯振挺     69 概率论、运筹学 中南大学
16 俞昌旋     63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 黄 涛      65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8 龚昌德     72 物理 南京大学
19 彭实戈     57 数学 山东大学
20 程崇庆     48 数学 南京大学
21 詹文龙     49 核物理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PRE>
<P>======================================================================== <BR>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第三轮通知<BR>Date: Sun, 11 Sep 2005 19:19:34 +0800<BR>From: Wu Wei &lt;wuweiw@dlut.edu.cn&gt;</P>
<P>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第三轮通知<BR>会议网页:http://math.dlut.edu.cn/meeting/index.jsp</P>
<P>1. 中国计算学会决定,从2005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将每<BR>四年举行一次,于9-10月份召开。本届年会定于2005年10月17-20日在大连召开。<BR>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将合并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高校工<BR>作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将邀请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以及各高校多位<BR>著名学者做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颁发冯康奖,获奖人员做学术报告。年会期间评<BR>选“计算数学学会青年论文奖”,并在闭幕式上颁奖。<BR>会议网站:http://math.dlut.edu.cn/meeting/index.jsp 有问题或建议请与大连<BR>理工大学数学系李正学老师联系:<BR>lizx@dlut.edu.cn ,0411-81700189.</P>
<P>2. 注册事宜: 欢迎全国计算数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学者参加会议. 欲在会上宣<BR>读论文者,请于9月30日前在会议网站注册. 请所有参会人员在10月14日前,将到达时<BR>间以及希望预定的旅馆房间用Emai告诉李正学。旅馆信息请查阅会议网站食宿部分。</P>
<P>3. 会议日程: 10月16日全天报到. 17-19日正式会议. 20日参观.</P>
<P>4. 10月16日8:00-20:00在大连火车站和大连周水子飞机场接站. 11:30-13:30和1<BR>8:00-20:00提供快餐. 有特殊需要者请与李正学联系.</P>
<P>5. 专刊论文: 经商定,排版事宜由高校计算数学编辑部负责. 请所有通过审查的<BR>(包括需要修改的)论文作者,在修改定稿后,于9月20日-10月31日之间,将论文(包括<BR>letex或word源文件,以及PDF文件)直接寄给luols@nju.edu.cn , 务必在邮件主题栏中<BR>注明“高校计算会****”,其中****为稿件编号. 论文版面费商定为每页100元(原定<BR>超过4页则加倍收取版面费的规定作废), 由高校计算数学编辑部收取.</P>
<P>========================================================================<BR>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会议纪要<BR>Date: Wed, 21 Sep 2005 09:18:55 +0800<BR>From: "N.Yan" &lt;ynn@amss.ac.cn&gt;</P>
<P>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会议纪要<BR>会议网页:http://www.math.hu-berlin.de/~cc/German-Chinese-Workshop-2005.html</P>
<P>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由德国洪堡大学承办,中德科学中心提供资助, 于<BR>2005年9月5日——10日在柏林洪堡大学举行。会议主席为德国的C. Carstensen教授<BR>和中国的石钟慈教授,组织委员会成员为(按英文字母排序):C. Carstensen,<BR>R. Hoppe, Q. Lin, R. Rannacher, Z. Shi, T. Tang。来自中国15位专家和来自德<BR>国的21位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P>
<P>来自两个国家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了他们在<BR>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最优控制计算、多尺度计算、自适应计算及超收敛等方<BR>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讨论。研讨会安排的十分紧凑,与会代表们非常<BR>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仅利用会议时间热烈讨论,还利用会议休息<BR>时间充分讨论和交流。研讨会还专门安排时间就如何开展两国计算和应用数学方面<BR>的合作和交流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为两国计算和应用数学<BR>专家搭建了很好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友谊,为进一步合作建立了良好<BR>的基础。与会专家们建议,将在无界域上的PDE问题数值解法、基于PDE的最优控制<BR>问题、多尺度分析、自适应算法、复杂变分问题的计算和超收敛分析等热点研究领<BR>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大家初步议定,将在2007年9月于杭州召开第二届中德<BR>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与会专家们纷纷相约两年后在第二届研讨会上再见。</P>
<P>会议和与会专家感谢德国洪堡大学C. Carstensen教授和S. Schmeisser女士为这次<BR>会议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感谢中德科学中心为会议提供了基金资助。</P>
<P>========================================================================<BR>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会议纪要<BR>Date: Sun, 4 Sep 2005 15:37:27 +0800 (HKT)<BR>From: Michael Ng &lt;mng@math.hkbu.edu.hk&gt;</P>
<P>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会议纪要</P>
<P>为期一天的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于2005年8月28日在香港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BR>香港大学程玮琪和吴国宝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陈汉夫教授共同组织,香港地区和内<BR>地的二十余位青年数值代数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其中有12位代表应邀报告了各自的<BR>最新研究进展。</P>
<P>会议期间,还就我国数值线性代数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座谈。陈汉夫教授和白<BR>中治研究员分别扼要介绍了今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数值代数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BR>研讨会”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BR>的定于2006年在广州和香港举办首次数值代数暑期学校,在北京举办首次全国数值<BR>代数会议并设立青年应用数值代数奖项等有关事项。华南师范大学的黎稳教授向大<BR>家介绍了暑期学校的筹办进展。这虽然是午饭后的一次非正式座谈,但大家都能够<BR>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暑期学校和学术会议的具体组办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BR>的意见和建议。</P>
<P>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种小而精的会议形式很好,值得继续坚持下去。</P>
<P>程玮琪, 吴国宝, 香港大学数学系<BR>2005年9月4日</P></DD>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9月24日

<P><STRONG>续上.......</STRONG><BR><BR>========================================================================<BR>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BR>2005年9月05日09:22:44 于 [教育与学术]</P>
<P>费马大定理终结者――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P>
<P>29日,我和北大数学院的宗传明教授陪同怀尔斯走过了天坛、天安门、故宫和北海,<BR>虽说已经入秋,这天的北京还是闷热异常,每到一块荫凉的地方,我就看到胳膊上<BR>起了一层盐粒。怀尔斯一路上气定神闲,或温和地笑或专注地思考,</P>
<P>望着熙熙攘攘与他擦肩而过的人流,双眼在镜片后射出和善而腼腆的目光。人多的场合,<BR>他多是安安静静地倾听,即使说话,声音也恒定在某个分贝数之下。一如所有接触过他<BR>的人对他的评价:温文尔雅。</P>
<P>这一天,在浏览了北京的名胜,品尝了北京的烤鸭和清蒸桂鱼,乘坐过北京的出租车和<BR>公共汽车后,我们坐在昔日的皇家公园北海的湖边。</P>
<P>安德鲁·怀尔斯1953年出生在英国,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之后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BR>学位,1980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他金发稀疏,脸色略显苍白,身材单薄高大,<BR>有一米八○左右。他那充满了智慧的脑袋,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比例上<BR>比常人还要稍小些。此前的热身采访中,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田刚院士描述这位同行:<BR>低调,不常露面,只出现在全系大会上,说话很少,对工作认真负责,录取学生时,会<BR>很仔细地看每一份学生的材料,受到同事们的尊敬。</P>
<P>是的,最像数学家的回答出现在这里。我问:“介意说说你和太太是如何相爱并结婚的吗?"</P>
<P>“我们在普林斯顿相识,我们在普林斯顿结婚。”</P>
<P>“您在费马大定理的研究过程中,靠的是纸、笔和头脑,没有用电脑,现在您开始用电脑<BR>了吗?电脑今后在数学家的工作中是否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
<P>“我如今仅仅是用计算机去找一些例子,并予以验证,以及搜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信息,<BR>我从来不用电脑做直接的证明。不同的数学家对电脑有不同的态度。我自己很少用计算机,<BR>但我的一个学生却用计算机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他用计算机解决的这个问题的<BR>特征与我的很不一样。数学领域中只有很少的问题是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解决的。”他的回<BR>答简直像在叙说一个定理。</P>
<P>“通过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全世界都在关注您。那么,公众的关注对您的生活有影响<BR>和改变吗?”</P>
<P>“当然有所改变。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改变是我不用再做费马大定理这道题了。”</P>
<P>“美国电影《美丽心灵》中,主人公约翰·纳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一群数学家在会议<BR>厅里纷纷向他献上钢笔,作为一种致敬的方式,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传统吗?您收到过<BR>钢笔吗?”</P>
<P>“当然是虚构的。”他笑出声来,“不过这倒是个好主意,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这么做。”</P>
<P>一问一答中,怀尔斯的眼神常常越过对面的我,投向更远的去处,他的谈话,充满停顿、<BR>沉吟,说出来的,就像数学公式一样简约而周密。</P>
<P>“我已经解决了费马大定理”</P>
<P>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费马死后,他在一本数学书里留下的边注被人们发现,由此诞生<BR>了一个让后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BR>一个4次幂写成两个4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BR>个同样次幂的和。”</P>
<P>这是一个用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话来表达的谜,却难住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更折<BR>磨人的是,费马还留下一个注记,暗示他已经有了一个解答,不过他没有写出这个证明。</P>
<P>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天才前赴后继,向这一猜想发起挑战。300多年过去了,这个<BR>定理依然缺少一个完整严密的证明。还没有什么问题表达起来如此简单清晰,破解的<BR>旅途却如此漫长和艰难。</P>
<P>安德鲁·怀尔斯10岁时,就被费马大定理吸引住了,并从此选择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BR>上大学之后,“我一直在想,历史上许多人把可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最终也没有解<BR>决费马大定理,所以,我必须要学习更高深的数学。从研究生阶段,我把更多的精力<BR>放在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方面。”采访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认为,那段时间“看起<BR>来我似乎暂时离开了大定理。”</P>
<P>1986年,安德鲁·怀尔斯决定向费马大定理发动冲击。他先用18个月的时间,</P>
<P>收集了这次战斗所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他全面的估计是:接下来要做的,是可能长达<BR>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P>
<P>我问:“当时有许多数学家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或者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很渺茫,<BR>放弃了,而你坚持了7年。当时着手研究的时候,你把握大吗?是否明知道把握不大<BR>也要做?”</P>
<P>“从历史上来看,真正的严肃的数学家中,决定研究费马大定理的人并不是很多,<BR>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数学的发展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工具,<BR>足够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水平。到 1986年我决定研究大定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BR>人认为手中的工具也不够,而我认为是有希望的。”他否认自己具有那种明知不可<BR>为而为之的鲁莽,“所以我并不是浪漫,而是有很现实的把握。”</P>
<P>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怀尔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专心研究,不让任何人知道他<BR>所做的事情,也不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在那7年时间里,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做什么。</P>
<P>采访中,怀尔斯澄清了这种说法:“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告诉了一些同事,但<BR>他们知道后,一见到我就不断地问我进展情况,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和干扰。所以我<BR>觉得还是不要讲出来更好一些。我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BR>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人问及,要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就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BR>如果老是被人问多大了,几岁了,成长中有什么问题?那是很难堪的。”</P>
<P>就这样,他逐渐转入一种秘密状态下的战斗。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BR>“我已经解决了费马大定理。”</P>
<P>1993年6月,安德鲁·怀尔斯在英国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做了三次学术报告,在最后<BR>一次演讲结束时,他完成了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消息迅速登上世界各大报纸<BR>头版的位置,在数学界更是奔走相告。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巴黎,几位数学家举杯<BR>相庆,其中有当年的沃尔夫奖得主蒂茨,法国数学家布鲁埃、普伊赫、</P>
<P>当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为他举杯庆祝时,安德鲁·怀尔斯向《数学发明》杂志递交的<BR>论文正在进行严格的审稿。审查人在论文的第三章中碰到了一个问题,使得怀尔斯<BR>无法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保证某个方法行得通。他必须加强他的证明。</P>
<P>在距离生日还有两周的时候,安德鲁·怀尔斯的妻子对他说,她惟一想要的生日礼<BR>物是一个正确的证明。</P>
<P>遗憾的是,两周后,安德鲁·怀尔斯没能献出这份生日礼物。</P>
<P>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刚欢呼的人们又把心悬了起来。300多年来,在众多尝试过的对<BR>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还没有一个人能补救出现过的漏洞。时间最近的一次失败是<BR>1988年3月8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宣称东京大学的宫冈洋一发现了费<BR>马大定理的解法,一个月后又不得不宣布收回。难道怀尔斯也不能逃脱这种宿命?<BR>BBC电视台的科学编辑约翰·林奇说:“我很难想像安德鲁不会是那片数学墓园中的<BR>另一块墓碑。”</P>
<P>这次证明工作几乎是在全世界的关注下进行的,据说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们在<BR>一起谈论的只有两件事:辛普森案件和怀尔斯的证明。</P>
<P>安德鲁·怀尔斯如今回忆起这段时光,仍然历历在目:“第一个阶段我非常幸福,<BR>是在享受那个过程。第二个阶段,我就像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了,在数学界的会议<BR>上,许多人不断地问我,我不喜欢这种状态。”</P>
<P>在最绝望的时候,他甚至已经准备好公开承认自己的证明有缺陷。他的同事田刚教<BR>授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评价安德鲁·怀尔斯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那段时间他<BR>承受的是超乎寻常的巨大压力。我问怀尔斯:“你认为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吗?”</P>
<P>他回答:“我只知道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并且也希望能够解决。即便我承认我的证<BR>明有缺陷,也会有成百上千的人看到希望,看到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好的工具,他<BR>们会进一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也许他们会用一些时间,8年,10年,但工具已经有<BR>了,方向已经有了。”</P>
<P>安德鲁·怀尔斯的判断没有错,14个月之后,他向《数学年刊》递交了第二份论文,<BR>由《模椭圆曲线和费马大定理》和《某些赫克代数的环论性质》两篇组成,这一次<BR>对证明不再有怀疑了。</P>
<P>怀尔斯夫人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日礼物。“你妻子对这个迟到了一年的生日礼物<BR>有什么反应?”我问。</P>
<P>他笑道:“她比一年前得到这个礼物还高兴。”</P>
<P>“不,费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P>
<P>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院教授姜伯驹,评价安德鲁·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BR>“20世纪最辉煌的数学成就”。</P>
<P>荣誉接踵而至,1996年,怀尔斯和罗伯特·朗兰兹分享了10万美元的沃尔夫奖。</P>
<P>朗兰兹提出的朗兰兹纲领,是一个使数学各领域之间证明统一化的猜想,而怀尔斯<BR>通过对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将椭圆曲线和模形式统一了起来,这个成功为朗兰<BR>兹纲领注入了生命力———一个领域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并行领域中的对应问题来解<BR>决,这是一个可能使数学进入又一个解决难题的黄金时期的突破性工作。</P>
<P>199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柏林召开,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授予安德鲁·<BR>怀尔斯特别奖。</P>
<P>菲尔兹奖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兹的名字命名,用于奖励那些年龄在40岁以下<BR>的青年才俊作出的杰出成就。安德鲁成功证明费马大定理时,刚刚过了40岁。</P>
<P>目睹怀尔斯获奖并当场听取了他报告的中科院院士张恭庆教授对此评价道:这个<BR>300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在数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是菲尔兹奖历史上惟一<BR>的一个特别奖。</P>
<P>环绕在普通公众心中的疑问是,提出这个问题的费马曾经写过“我有一个对这个<BR>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而在300多年前费马所处的时<BR>代,他并没有安德鲁·怀尔斯所用的证明大定理的工具:椭圆曲线、模形式、谷<BR>山-志村猜想、伽罗瓦群论、岩泽理论和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那么,费马本<BR>人是用什么方法证明他所提出的猜想的呢?</P>
<P>安德鲁·怀尔斯第一次递交《数学发明》杂志的论文有200页,第二次递交《数学<BR>年刊》的论文有130页。张继平院长说,这是对费马大定理惟一无懈可击的,最严<BR>密也最经济的证明了。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证明呢?</P>
<P>北大数学院的老师们说,数学界关于费马大定理有种种传言,但是到目前为止,经<BR>过严格审查的其他证明,都是错的。“你有没有想过费马的证明方法是什么?如果<BR>他写论文的话,会有多少页?”我问安德鲁·怀尔斯。</P>
<P>“费马并没有写出过论文。”他简洁地答道。</P>
<P>“许多普通读者都会有这个疑问,费马本人真的能证明费马大定理吗?”我继续问道。</P>
<P>担任翻译的宗传明教授直接回答了我:数学界普遍认为,费马所说的他的解法是不会有的。</P>
<P>安德鲁·怀尔斯听完宗的翻译,肯定道:“不,费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P>
<P>“您认为会有别的解法吗?”</P>
<P>“尽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我还是认为不会有比我更简单的证明了。</P>
<P>也许我的证明还可能再简化一些,但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的基本思想和复杂程度<BR>是不会变的。”</P>
<P>费马大定理被证明后,又有10年过去了,作为一个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的生<BR>活并没有改变。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早晨起来,去办公室,研究新的数学问题。<BR>“您认为当今数学界最有趣的题目是什么?”我问。</P>
<P>“当然是黎曼假设。”</P>
<P>黎曼假设是数学界人士所共知的7个“世纪问题”之一,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BR>提出。我在网上查到的对该假设的简要叙述是:素数的分布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BR>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蔡塔函数z(s)的性态。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z(s)=0<BR>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P>
<P>“你是否现在在研究黎曼假设?”</P>
<P>“我有时候也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用的时间很少。1986年我开始证明费马大定理<BR>的时候,别人发现的方法正好是我擅长的领域,并且是我能够解决的。但迄今为<BR>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对黎曼假设可以提出什么方向,或属于什么领域,没有人知<BR>道,黎曼假设是该由一个数论学家,还是函数论学家来证明。如果破解的工具在数<BR>论领域,我当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P>
<P>他描述自己闻名天下后的情形说:“费马大定理让我跟数学界之外的人有了很多<BR>接触,体会到别人对数学的感受。我收到世界各地的邀请———包括这一次来北<BR>京大学。其间遇到世界各地非常友好的人,我非常高兴,但这样的机会我用的不多。”</P>
<P>据说,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们之间流传一个笑话:建议安德鲁·怀尔斯去接拍广<BR>告,包括男式内衣。于是我向他求证:“你真的接到过拍摄广告的邀请吗?”</P>
<P>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确实有过,但那家服装公司的名字叫‘G.A.P’<BR>(gap意即‘缺陷’),所以我拒绝了。”</P>
<P>今年7月1日,安德鲁·怀尔斯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作为国际顶尖的<BR>研究与教学机构,普林斯顿的数学系被称为“定义什么是好数学的地方”,</P>
<P>当我问他是否喜欢这个职务时,他用一种淡定的口吻答道:“只有到结束了这个<BR>职务时,我才能断定自己喜不喜欢。”</P>
<P>“是这个问题选择了我”</P>
<P>北大数学院陈大岳教授早早就将安德鲁·怀尔斯即将访问北大的消息发布到校园<BR>网上了。两天之内,5000多人次浏览了这条信息。</P>
<P>8月30日下午1时30分,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02级本科生秦晋赶到北京大学英杰<BR>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占座,北京大学以及附近人大、理工大学的同学也陆续赶来,</P>
<P>下午3时30分,300余人的座位已经座无虚席。</P>
<P>下午4时整,安德鲁·怀尔斯在掌声中开始了他的公众演讲。在讲台上,他不再<BR>像接受采访时那样时常沉吟,而是如同回到自己的王国一样从容自在,流利的英<BR>语具有音乐的韵律。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回顾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和300<BR>多年来数学界攻克费马大定理的灿烂历程。然后提出了一些数学领域有待解决的<BR>问题,结束于abc猜想。幻灯最后定格在一组巨大的数字上,阳光大厅里发出一<BR>阵会心的微笑。</P>
<P>在其后的交流中,北大数学院03级直博生刘琦问怀尔斯教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BR>耗时达七八年之久的研究课题?怀尔斯回答:“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问题,是这<BR>个问题选择了我。”前一天,他对北大数学院的同行简单谈起对北京的印象:<BR>皇帝居住的故宫比他此前所想像的还要宏伟得多,不过,“我不愿意当皇帝,<BR>我宁肯做个数学家”。</P>
<P>1995年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袁喜利今天偶然来到母校,碰到了这次演讲。他<BR>站在座位旁边听完安德鲁·怀尔斯的演讲,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不求实用,<BR>全身心投入理论研究的数学家,目前在我们国内太少了。”</P>
<P>安德鲁·怀尔斯的治学经历令北大的同行感叹不已。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BR>丁伟岳院士说:“怀尔斯教授用7年时间专门攻克一个世界难题,如今已很少<BR>有人耐得住这种寂寞了。许多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家应该向安德鲁·怀<BR>尔斯学习。”北大数学院副院长刘化荣说得更直白:“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值<BR>得我们学习。”</P>
<P>一些数学家则对我们的科研体制提出质疑。姜伯驹说:“在中国,即使有人<BR>有破解费马大定理的智慧,恐怕也不一定能成功。如今大家都忙于应付评估,<BR>必须出一些短平快的成果,许多精力、智慧都被浪费了。”</P>
<P>“300年的难题,7年的投入,对我们来说,光是评估就把时间占没了。”北<BR>京大学数学院文兰院士说。</P>
<P>“像安德鲁·怀尔斯这样,7年潜心研究一个问题,不出成果,不发表论文,<BR>要在中国,早就没津贴,没经费了。”张恭庆补充道。</P>
<P>“归根到底,还是科技体制需要改革的问题。”张继平一言以蔽之。</P>
<P>8月31日上午,安德鲁·怀尔斯将在北大数学院做一次专题学术报告,然后<BR>将取道香港,领取2005年度的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以及100万美元奖金。</P>
<P>张继平评价安德鲁·怀尔斯的中国之行“是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P>
<P>当安德鲁·怀尔斯即将完成此次的北京之行时,他应邀为中国青年报的读者赠言:</P>
<P>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工作非常努力,<BR>希望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所挚爱的东西,<BR>因为对事业的投入和热爱将使他们在前进的途中所向披靡。</P>
<P>安德鲁·怀尔斯 2005年8月29日</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9月24日

<P><STRONG>续上......</STRONG><BR><BR>========================================================================<BR>学科介绍:中国运筹学会的简史和今日的发展<BR>章祥荪 方伟武<BR>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P>
<P>现代运筹学被引入中国是在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钱学森、许国志<BR>先生的推动下在1956年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可见,运筹学一开始就被理解<BR>为同工程有密切联系的学科。</P>
<P>钱学森先生在MIT取得硕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R>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该校的第一位Goddard讲座教授。许国志先生在堪<BR>萨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马里兰大学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当研究员。他们<BR>两人于1955年回到祖国致力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P>
<P>1959年,第二个运筹学部门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立,这是大跃进中数学家们<BR>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一个产物。力学所小组与数学所的小组于1960年合并成为数学研<BR>究所的一个研究室,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排队论、非线性规划和图论,还有人专<BR>门研究运输理论、动态规划和经济分析(例如投入产出方法)。在当时这些先遣者中,<BR>目前还健在的有越民义先生、刘源张院士、朱永津教授、桂湘云教授、陈锡康教授、<BR>徐光辉教授、韩继业教授、李秉全教授、郭绍僖教授等。</P>
<P>1963年是中国运筹学教育史上值得一提的一年,数学研究所的运筹学研究室为中国<BR>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58届)开设了较为系统的运筹学专业课,这<BR>是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运筹学专业和授课。今天,运筹学的课程已变成所有<BR>大学的商学院、工学院乃至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基本课程了。</P>
<P>五十年代后期,运筹学在中国的应用集中在运输问题上,其中一个广为流传容易明<BR>白的例子就是“打麦场的选址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当时手工收割为主的情况下如<BR>何节省人力和实践。国际上大家都知道的“中国邮路问题”模型也是在那个时期由<BR>管梅谷教授提出的。所以,现在非常热门的“物流学”,在当时就有一些雏形的研<BR>究,但可惜中国的大工业落后,又不是市场环境,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远离了<BR>当代“物流学”的发展主流。</P>
<P>中国运筹学早期应用的亮点是由华罗庚教授点燃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身为中国<BR>数学会理事长和中科院院士的他,亲自率领一个小组,大家称为“华罗庚小分队”,<BR>到农村、工厂讲解基本的优化技术和统筹方法,使用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自<BR>1965年起的十年中,他到了约二十个省和无数个城市,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他的<BR>工作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华罗庚先生这一时期的推广工作播下了运筹<BR>学哲学思想的种子,大大推动了运筹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直到今天,许多中国<BR>公民还记得“优选法”这个词汇,但不一定知道“运筹学”。</P>
<P>中国运筹学会于文化大革命后的1980年成立,当时作为中国数学会的一个分会。第<BR>一届全国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召开,华罗庚教授当然地被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副理事<BR>长有许国志先生、越民义先生。中国运筹学会在1982年成为国际运筹学联合会<BR>(IFORS)的成员。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和学术会议于1984年在上海召开,越民义<BR>先生被选为该届理事长,余潜修、刘源张、桂湘云为副理事长。第三次全国会议于<BR>1988年在安徽省九华山召开,徐光辉先生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为管梅谷、常本英、<BR>吴沧浦。1992年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运筹学会成为全国<BR>一级学会,徐先生继任理事长。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于<BR>1996年和2000年在西安市和湖南长沙举行,章祥荪教授出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分别<BR>为吴仓浦、常本英、俞文茈、赵玮、程侃、袁亚湘、邓乃扬、刘光中、冯英俊等。</P>
<P>1992年中国运筹学会从中国数学会独立出来成为国家一级学会是学会发展史上的一<BR>个重要事件。它的寓意是很深刻的,说明了运筹学以数学为基础,但同数学学科有<BR>本质的不同。运筹学家除了推动运筹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还要对社会负起同数学家<BR>不同的责任。事实上,国际上几十年来对运筹学发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BR>运筹学家亦一直关注着这一讨论,参考文献[1],[2]中可查到国际上关于这一讨论<BR>的一些论文。1994年美国运筹学会和管理科学学会的合并是国际运筹学界的一件大<BR>事,成立了INxxxxS。目前,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结合也引起中国运筹学界的极大关注。</P>
<P>中国运筹学会十分注意同国际的交流,以促进学习发达国家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BR>中国运筹学会积极参与和发起成立了亚太地区运筹学会联合会(APORS),作为<BR>APORS1991-1994年的主席,徐光辉先生组织了1991年与北京召开的APORS第二届学<BR>术大会。作为APORS的代表,他于1992-1994年担任了国际运筹学联合会(IFORS)<BR>的副主席,从1994年开始中国运筹学会就争取承办1999年的第十四届IFORS学术大会。<BR>共有三个国家的三个城市争办,除了北京还有英国伦敦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第一<BR>轮投票留下了北京和伦敦,再次投票决定了北京作为举办城市。中国运筹学工作者<BR>骄傲的是:1999年的大会到会一千一百余人,成为IFORS历史上办得最成功的会议之一。</P>
<P>运筹学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应用是它的灵魂。运筹学在国际上除了设理论奖,还设有<BR>应用奖。由INFOERMS所设,被称为运筹学奥林匹克的Franz Edelman奖就是最好的说明[3]。<BR>而IFORS 则只设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运筹学应用奖。中国的运筹学,在理论和应用上同国<BR>际水平均有很大差距,在应用方面的差距则更大,这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BR>原因。我们只可以说, 我们的运筹学工作在发展中国家这一层面上还是先进的。作为<BR>例证,我们在这里提一下IFORS为发展中国家设的运筹学奖:IFORS Prize for Operational<BR>Research in Development (译为“运筹学进展奖”),该奖三年一次在<BR>IFORS学术大会上颁发。</P>
<P>1996年,章祥荪、崔晋川研究员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十四届IFORS学术大会上获<BR>得该奖的一等奖[5]。1999年陈锡康研究员等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IFORS大会上获得<BR>一等奖。另外还有中国运筹工作者获得二等奖,我们期盼着中国运筹学的发展能获得<BR>Franz Edelman奖。</P>
<P>中国运筹学会现有注册会员1200多名, 遍布於全国各省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机<BR>关企业。中国运筹学会下属有多个专业分会:如决策科学分会;数学规划分会;排序<BR>分会;图论组合分会;排队论分会;青年分会;可靠性分会;金融工程及金融风险管<BR>理分会;智能计算分会;企业管理运筹分会;经济数学分会等,各分会定期或不定期<BR>进行学术交流。北京、陕西、山东、大庆等一些省市还有地区性运筹学会,部队系统<BR>有军事运筹学学会, 仅大庆油田运筹学会就有会员二百多名,他们在许多领域应用运<BR>筹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P>
<P>中国运筹学会还负责组织及管理亚太地区运筹学研究中心的日常学术活动,已组织<BR>四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了四本论文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扬与支持。</P>
<P>近年来,中国运筹学工作者继续坚持运筹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BR>例如,山东省与大连市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 兰州铁路局铁路运输的优化安排, <BR>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经济评价, 若干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综合风险分析等方面, 我<BR>国运筹学者都发挥了积极作用。</P>
<P>近二十年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现代高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BR>运筹学工作者还关注到其中一些运筹学起作用的新的工作方向。 例如,我们的运筹<BR>学工作者,将全局最优化、图论、神经网络等运筹学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分子生物信息<BR>学中的DNA与蛋白质序列比较、芯片测试、生物进化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问题<BR>的研究;在金融管理方面,将优化及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BR>资产评估与定价分析模型等;在网络管理上,利用随机过程方法,研究排队网络的<BR>数量指标分析;在供应链管理问题中,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模型,研究多重决策最优<BR>策略的计算方法。在这些重要的新方向上,我国运筹学工作者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BR>及成绩,有一些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被有关同行所认可。</P>
<P>总之,中国广大运筹学工作者相信,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及严格的科学态度,通过<BR>不懈的努力,运筹学一定会为国家、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P>
<P><BR>[1] 桂湘云、章祥荪,关于OR发展前途的讨论及其对OR应用工作的启示,《运筹学<BR>杂志》,Vol.6, No.1, pp73-80, 1987</P>
<P>[2] 章祥荪、关亚骥,中国运筹学:生机勃勃四十年,《运筹学学报》,Vol.3 No.1<BR>pp1-5, 1999</P>
<P>[3] Franz Edelman 奖http://www.inxxxxs.org/Prizes/EdelmanPrize.html</P>
<P>[4] Xiang-sun Zhang and Kan Cheng, China: Ancient country makes OR history,<BR>OR/MS Today, October, pp32-35, 1998.</P>
<P>[5] Xiang-sun Zhang and Jin-chuan Cui, A Project xxxxuation system in the<BR>state economic inxxxxation system in China, Inter. Trans on OR , Vol.6,<BR>pp441-452, 1999.</P>
<P>========================================================================<BR>数学系介绍: 华侨大学数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华侨大学是中国政府为方便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港澳台青年和海外归侨回国接受<BR>高等教育,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于1960年创办的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学<BR>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宗旨,坚持“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BR>的办学原则。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办,是“国家重点扶植大学”。学校具有博士、硕<BR>士、本科、预科等办学层次完备的培养体系。</P>
<P>华侨大学数学系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师资多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BR>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华侨大学数学系获<BR>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数学系具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BR>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共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教<BR>授5人、副教授6人。数学系设有:分析、方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教研室,资料<BR>室拥有一批国内外优秀数学期刊与图书,配备有“数学建模”、“信息与计算科学”<BR>两个实验室。</P>
<P>数学系承担了本系及全校各本科专业和博士点、硕士点的数学课程教学任务,为专<BR>业教学打下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BR>能力,促进了我校办学规模的蓬勃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0多年来,数学系<BR>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出<BR>国留学,在许多数学学科研究方向独树一帜,取得重要成就。</P>
<P>近年来, 数学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改革,尽力争取把“数学与应用<BR>数学”与“信息与计算科学” 两个本科专业办成符合海内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BR>具有国内较先进水平的专业,以促进数学系高学位点建设有新的发展。在科研上,<BR>华侨大学数学系长期开展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拓扑学、计算方法、<BR>概率统计以及信息科学等方向的研究,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BR>刊”、“应用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计算数学”、“非线性分析”、<BR>“分析及其应用”、“日本学士院纪要”等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意<BR>义的文章,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不少国家与地区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目<BR>前,数学系有一支较为年轻的研究队伍,在经验丰富的教授带领下,承担了不少省<BR>部级及校级科研课题项目,有些研究领域已步入最新研究前沿,可望取得有创意的<BR>实质性成果。</P>
<P>华侨大学数学系<BR>欢迎数学同行经常开展合作与交流!<BR>欢迎有志青年报考华侨大学数学系!<BR>联系电话:0595-2693504 0595-2693514<BR>E-mail:math@hqu.edu.cn<BR>mis@hqu.edu.cn</P>
<P>网址: http://info.hqu.edu.cn/maths/</P>
<P>========================================================================<BR>期刊内容: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BR>(2005年第14卷第3期)<BR>Date: Thu, 8 Sep 2005 09:47:09 +0800<BR>From: luols &lt;luols@nju.edu.cn&gt;</P>
<P>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BR>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BR>(Volume 14 Number 3 2005)</P>
<P><BR>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BR>Volume 14 Number 3 2005</P>
<P>CONTENTS</P>
<P>Liu Jijun<BR>Inverse Scattering Problems by Singular Source Methods 193</P>
<P>Fu Chuli Xiong Xiangtuan and Li Hongfang<BR>Fourier Regulari?zation for Determining Surface Heat Flux From Interior<BR>Observa tion Based on a Sideways Parabolic Equation 208</P>
<P>Li Gongsheng and Tan Yongji<BR>A Conditional Stability for an Inverse Problem Arising in Groundwater<BR>Pollution 217</P>
<P>Chen Yong and Han Bo<BR>A New Inversion Method of Time-lapse Seismic 226</P>
<P><BR>Feng Guofeng and Han Bo<BR>An Adaptive Multi?scale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for Distributed<BR>Parameter Est imation of 2-D Wave Equation 235</P>
<P>Luo Xingjun and Chen Zhongying Multilevel Iteration Methods for Solving<BR>Linear Ill-posed Problems 244</P>
<P>Yang Xin Choulli Mourad and Cheng Jin: An Iterative BEM for the Inverse<BR>Problem of Detecting Corrosion in a Pipe 252</P>
<P>Wang Zewen and Xu Dinghua<BR>Numerical Inversion of Multidimensional Laplace Transforms Using Moment<BR>Methods 267</P>
<P>Wei Yimin Xu Wei Qiao Sanzheng and Diao Huaian<BR>Componentwise Condition Numbers for Generalized Matrix Inversion and<BR>Linear Least Squares 277</P>
<P>========================================================================<BR>期刊内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BR>(2005年第2卷第3-4期)<BR>Date: Tue, 6 Sep 2005 23:27:28 -0600<BR>From: yanping lin &lt;yanlin@ualberta.ca&gt;</P>
<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BR>http://www.math.ualberta.ca/ijnam</P>
<P>Contents</P>
<P>Volume 2, Number 3 (2005)</P>
<P>Malgorzata Peszynska<BR>Mortar adaptivity in mixed methods for flow in porous media 241</P>
<P>Dong Xue and Leszek Demkowicz<BR>Control of geometry induced error in hp finite element (FE) simulations,<BR>I Evaluation of FE error for curvilinear geometries 283</P>
<P>Richard E. Ewing, Yanping Lin, Junping Wang and Shuhua Zhang<BR>$L^{\infity}$-error estimates and superconvergence in maximum norm of<BR>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NonFickian flows in porous media 301</P>
<P>Linda J. S. Allen and Nadarajah Kirupaharan<BR>Asymptotic dynamics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epidemic models with<BR>multiple pathogens 329</P>
<P>Jean Luc Guermond<BR>Nonstandard nonconforming approximation of the Stokes problem, I: Periodic<BR>boundary conditions 345</P>
<P>Alexandra Rodkina and Henri Schurz<BR>On global asymptotic stability of solutions of some in-arithmetic-mean-sense<BR>monotone stochastic difference equations in R 355</P>
<P>Volume 2, Number 4 (2005)</P>
<P>Chang-Yeol Jung and Roger Temam<BR>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two-dimensional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BR>with multiple boundary layers 367</P>
<P>Heejeong Lee and Dongwoo Sheen<BR>Basis for the quadratic nonconforming triangular element of Fortin and<BR>Soulie 409</P>
<P>Johan Lie, Marius Lysaker and Xue-Cheng Tai<BR>A piecewise constant level set framework 422</P>
<P>Peter Knobloch and Lutz Tobiska<BR>On Korn's first inequality for quadrilateral<BR>nonconforming finite elements of first order approximation properties 439</P>
<P>Kaitai Li and Yinnian He<BR>Taylor expansion algorithm for the branching solution of the Navier-Stokes<BR>equations 459</P>
<P>Wei Wei and Hong-Ming Yin<BR>Numerical solutions to Bean's critical-state model for Type-I<BR>superconductors 479</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0月8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江泽民视察南开数学研究所
<LI>吴文俊忆陈省身
<LI>离散几何、组合数学和图论中日会议将在天津、西安召开
<LI>美国数学会和台湾数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议将在台湾举行
<LI>计算数学前沿问题及其在物理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研讨班将在香港举办
<LI>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心资助的建设项目: 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LI>招聘信息:挪威BERGEN大学招聘应用数学博士后
<LI>数学系介绍: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
<LI>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24, Number 2, 2005)
<LI>期刊内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mp; Modeling (Volume 3, Number 1-3, 2006) </LI></UL>
<P>========================================================================<BR>深情的关怀 殷切的期望 (2005-9-28)<BR>——记江泽民视察南开数学研究所
<P>文/南开新闻网记者 张国 摄影/李星皎</P>
<P>  9月27日上午,江泽民同志来到南开数学研究所视察工作。陪同视察的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戴相龙, 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由喜贵,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 任房凤友,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文华,市委常委、市委 教卫工委书记陈超英,副市长张俊芳,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校长侯自新, 副校长陈永川,原副校长胡国定,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张伟平,以及国家和天津 市有关部委负责同志。</P>
<P>  九月的南开园,秋风送爽,天高云淡。上午8时50分,南开大学省身楼前 一片欢腾。江泽民同志一下车,立即来到列队迎接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师生身边。 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他面带微笑与学校领导和教授代表们逐一握手。</P>
<P>  成立于 1985 年的南开数学研究所,由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提议创办并担任 首任所长。江泽民同志一直关心和支持南开数学所的发展,曾多次听取陈省身等 的汇报。1994年视察南开大学期间,他曾专程来到数学所,世界一流的省身楼 也是在他的亲自批示下建成的。</P>
<P>  “我是来还愿的”</P>
<P>  在师生的簇拥下,江泽民同志信步走入宽敞明亮的一楼大厅,目光被迎面而 来的一桢巨幅照片所吸引。这幅摄于1990年代的照片,留下了他与陈省身亲切 握手的珍贵镜头,寄托着人们的崇敬与思念。江泽民在像前驻足良久,凝神端详, 与陪同人员一同忆起拍摄时间,感慨地说:“记得当年陈先生的双腿还很健康, 身材高大。”</P>
<P>  来到二楼贵宾厅,江泽民同志和蔼地招呼:“大家坐下谈吧。”厅内墙壁上 悬挂着多幅照片,其中有一张江泽民接见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家的合 影。他的昔日同窗、著名数学家胡国定教授对照片作了说明,并由衷地称赞:“您 亲自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使我们很受鼓舞。”江泽民真诚地说:“我是来还愿 的。”环视四周,他动情地说:“陈省身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也是老朋友,我很 敬重他。他是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始终心系祖国,最后叶落归根在中国定居, 这是很不容易的。他的两大心愿一是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二是办好南开数学研 究所,我们很支持他。我想我一定要来看一看,圆他的梦。”</P>
<P>  接着,江泽民同志深情地回忆起了他与陈先生多年的友谊。多次接见陈省身 先生及其夫人、出席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批复陈省身与胡国定先生关于建 设数学大楼的申请、与陈省身先生交谈数学问题……往事如昨,江泽民指出,陈 省身先生的溘然离世令人无限伤感,但他建设数学大国和创办南开数学所的夙愿 已偿,足以告慰陈先生。“你们做得很好。”</P>
<P>  “要把南开数学所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所”</P>
<P>  薛进文、侯自新、胡国定、张伟平等人汇报了陈省身先生的晚年生活与工作, 以及南开大学、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发展现状。江泽民同志一边倾听,一边点头。 他问:“哪一位是现任所长?”</P>
<P>  张伟平所长站起身来。胡国定笑着向江泽民介绍:“您上次来曾经见过他 的。”侯自新补充说,张伟平是我国杰出的青年数学家,曾在南开师从陈省身先 生攻读博士,随后被推荐到法国留学,学成归国任教已10余年,并被推选为第 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江泽民视察南开数学所时曾见过张伟平并称赞他 “为中华民族争了光”。</P>
<P>  见到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著名研究机构的所长,江泽民高兴地勉励道: “很好!你的任务很重,要继续努力,在南开做好数学。”张伟平点头称是。他 又关心地询问数学所有多少名教师,多少名学生,了解教学科研工作。听说全所 已有师生员工60余人,他高兴地说:“有那么多人做研究,很不错。”江泽民 还问起教师们的年龄结构。当获悉所里以中青年骨干居多,有3位著名学者均为 41岁,他赞赏不已:“你们大有希望,祝你们成功。”说着,他又转过身去, 风趣地对胡国定说:“你80多岁了还在搞数学,也希望你顺利完成课题,取得 新的成绩。”</P>
<P>  谈及数学,江泽民同志的兴致更浓了:“昨晚,我和胡国定谈了一个多小时 的数学,我似懂非懂,但认为数学很重要。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科学的发展问题。 我们的应用科技在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实验室,需要 大量的投入。但是数学可以不用投入那么多。数学是众多学科的基础,中国有优 良的数学传统,古代就诞生过祖冲之等数学家。”</P>
<P>  “中国,应该能够把数学搞好。”江泽民同志顿了一顿,话语中饱含自信与 期待:“我希望你们越办越好,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要把南开数学所办成世界 一流的研究所。”</P>
<P>  谈话间,侯自新等汇报了省身楼投入使用的情况。今年8月投入使用以来, 这里已经举行了“理论物理中的微分几何方法”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国内外数 学家纷至沓来。这座建于津河之畔的数学建筑,朴素大方,雄伟壮观,受到国际 科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体现中国政府对基础科学重视与支持的经典之作。 此时,张伟平送上一份媒体有关报道的资料,江泽民认真地翻阅着,脸上露出欣 慰的笑容。</P>
<P>  张伟平代表数学所向江泽民同志赠送了校党委宣传部所编的画册《南开之子 陈省身》等纪念品,江泽民仔细地翻阅,露出高兴的笑容。在众人的陪同下,江 泽民参观了大楼内部设施。当看到学术报告厅内正在播放纪念陈省身先生的纪录 片,他来到前排就座,兴致勃勃地招呼大家一同观看。胡国定说,大楼的选址和 设计都是陈省身先生亲自确定的。江泽民称赞陈先生的眼光:“这是一块宝地。 在这里选址很好,风景好,设计好,有水有灵气,学术气息浓厚,适合做学问。” 他回头对张立昌说:“这是一块宝地。在这里建数学楼,体现了天津市的支持。”</P>
<P>  “我好羡慕你们,年轻人!”</P>
<P>  9时30分许,江泽民同志来到位于四楼的南开数学图书馆。这里是我国最 大、最好的数学图书馆之一。像往常一样,师生们正在忙着查阅文献,馆内一片 安静的学习氛围。</P>
<P>  在大家欢迎的掌声中,江泽民在一张阅览桌前停下了脚步,亲切地问候:“同 学们都在读书啊!”不远处是陈省身先生捐赠的4个书架的藏书。2005级硕士 研究生胡双威手中的一本陈先生的著作《微分几何讲义》引起了江泽民的兴趣。 他接过来一边浏览,一边询问:“是陈先生的书?是不是你们都学?”同学们七 嘴八舌地回答:“是陈先生的。”“微分几何在数学和物理上都很重要。”</P>
<P>  有人搬来椅子,江泽民坐下来。这次吸引他的,是身旁2005级硕士研究生 牛晖面前摊开的两本书,英文版的《李群表示论及其应用》与《李群表示理论和 特殊函数》。江泽民饶有兴致地翻看,问牛晖:“你学什么专业?”</P>
<P>  牛晖答:“数学物理。”身旁有人纠正她:“是理论物理专业。”</P>
<P>  江泽民笑了,用英语提问:“能否告诉我数学物理与理论物理的区别?”</P>
<P>  2004级硕士研究生周晓婷抢先用英语回答:“二者的目的不一样。”牛晖 接着补充:“数学物理更依赖数学,而理论物理更关注物理。”</P>
<P>  江泽民微笑颔首,接着用英语问:“你多大年龄?”</P>
<P>  牛晖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保密!”讲完后,她意识到对年龄“保密”只 是西方人的习惯,有些不好意思了。</P>
<P>  江泽民笑着解释说:“对不起,我只是随便问问。”</P>
<P>  牛晖红着脸回答:“我今年22岁。”</P>
<P>  江泽民问道:“在读研究生之前,有过工作经验吗?”</P>
<P>  “没有。我是按部就班一直读书的。”在同学们眼中,江泽民同志是一位和 蔼、慈祥、睿智的长者,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因此,谈话轻松又自然。</P>
<P>  侯自新校长的研究方向恰好是李群理论,江泽民与他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来, 胡国定、张伟平等也加入讨论,场面十分热烈。当再次看到那本《微分几何讲义》 时,江泽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记得我上大学二年级,考过微 分方程的。”</P>
<P>  在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情况后,江泽民语重心长地说:“我好羡 慕你们哪,年轻人!”</P>
<P>  另一群“年轻人”——南开数学研究所教授陈永川、龙以明、方复全、扶磊 也在人群中。江泽民听了校党委书记薛进文的介绍后,与他们一一握手交谈。陈 永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陈省身先生的弟子,龙以明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麦迪逊分校博士,方复全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数学家,36岁的扶磊已是南开数学 所副所长。几位教授风华正茂,均为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处于事业的黄金 时期。见到龙以明的头发已灰白,江泽民问他:“你是‘少白头’啊!是不是想 问题想得太多了?”一句幽默的话语,使气氛更加欢快而融洽。</P>
<P>  走出图书馆,胡国定介绍说,由于创始人陈省身先生的伟大成就和号召力, 南开数学所在国外一般被称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江泽民听后,欣然应邀在 宣纸上挥毫签名:</P>
<P>  “江泽民 二〇〇五年九月廿七日 于陈省身数学研究所”。题毕,他对大家 说:“我回去再正式写一幅吧。”</P>
<P>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多过去了。临别之际,江泽民同志来到楼前,与众人合 影留念。张伟平汇报说,墙上镶嵌的“省身楼”三个大字由陈省身先生亲笔题 写。江泽民听后,踱到老友的字迹前,久久地凝望着。</P>
<P>  在南开师生的目送下,那熟悉的身影乘车远去。但是,亲切的关怀,谆谆的 教诲,殷殷的期望,却像一股清冽的甘泉,流淌在每个南开人的心田。</P>
<P>========================================================================<BR>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BR>吴文俊忆陈省身 (2005-9-13)<BR>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P>
<P>  解说:今年86岁的吴文俊院士,至今还记得半个世纪前,与恩师陈省身的 第一次见面。</P>
<P>  吴文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老,这次见面对我一生的工作,带有决定性意 义的。</P>
<P>  解说:抗战爆发后,吴文俊被迫中断了自己钟爱的数学研究,在上海租界的 一所中学教书,1941年由于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吴文俊一度失业,全家生活也 处于困顿之中。为生计所迫,半年后吴文俊再上讲台,繁重的教务工作,令他有 五年半的时间没搞数学研究。</P>
<P>  吴文俊:那是因为抗战,所以没法搞数学,而且生活上面也有问题了,所以 主要是在一些初中教授兼职教务员这样维持生活,根本谈不上搞数学,数学全部 都丢光了。那时候忙于谋生。</P>
<P>  解说:1946年,抗战刚刚结束,吴文俊迫不及待地在上海临时大学恢复了 自己的研究工作。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孤独一人摸索的结果,却是陷在数学 名词的倒来倒去之中,钻进了牛角尖。更加强烈的精神痛苦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 他。正在这时,一个机缘使他结识了刚从北平清华大学到上海组建中央研究院数 学研究所的陈省身。陈省身当时在国际数学界因为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证 明及构建陈氏理论而闻名遐迩。</P>
<P>  吴文俊:西南联大的同学就陪我一起去到陈省身家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 老,我记得我带了我写的自学的东西给他看。他认为,我提纲上面也有,说我的 方向不对,指的路子不对。这个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的,你搞数学,挑些什么样的 道路,走方向是很重要的,搞的方向不对,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前途啊。那个时候 我自己学习拓扑学了,我因为从学校里面一步一步走上去,自然而然搞的这个拓 扑学是点结拓扑学,这个比较专门了。陈省身认为,你走的点结拓扑学这条路不 对,你应该走代数拓扑学这条路。不能搞点结拓扑,点结拓扑就是来回倒这没意 思。</P>
<P>  解说:一句方向不对,让吴文俊大梦初醒。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大胆的从师 念头在吴文俊心头升起。</P>
<P>  吴文俊:记得当时我就提出来,我知道他是在中央研究院办数学研究所,我 说是不是可以到你的研究所来学习?他当时没说,到后来我走了,在门外,告别 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他说你的事我放在心上。</P>
<P>  解说:走出陈先生大门没有多少日子,吴文俊就接到了中央数学研究院的通 知。</P>
<P>  吴文俊:他叫我到那里去上班去。这是我到那个地方去做他的学生了。我数 学放弃不是心甘情愿的,这是苦闷了好些年了,没有办法只好丢掉了。这是违背 自己的愿望的,后来等于是从火坑里面逃出来了。</P>
<P>  解说:此时的吴文俊,内心充满了阳光。不仅数学研究方向得以明晰,生活 状况也因为成了陈省身的学生得以改善。他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如鱼得水,研究工 作突飞猛进。</P>
<P>  吴文俊:他把我安排到图书馆里面。我是非常高兴了,放到图书馆里面我可 以随便,书架子上面的书可以随便拿过来看。对我是最合适的。我在图书馆里东 看西看,除了陈先生指的我教我学的以外。因为我那个全部的书都包在里面,杂 七杂八看得多了。有一次因为经常提到一个叫纤维从(音),我就不知道怎么回 事。有一次我见到他,我就问了他一下,什么叫纤维从(音)?陈先生非常高兴, 因为陈先生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在纤维从(音)他上面的,他作出的贡献。使 得这个陈先生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这个比较概念,比较难懂了,所以他在讲课 的时候也没有提到。我现在主动去问他了,什么叫纤维从(音)。他非常高兴。</P>
<P>  解说: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吴文俊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向陈省身当面求 教,而陈省身也渐渐喜欢上这个勤奋的年轻人。随着和陈省身越来越多的接触, 吴文俊更加感觉到他在数学领域超强的能力。</P>
<P>  吴文俊:他有一个能力,我觉得是别人很难做到的。他能够很快就把你带到 最前沿,正在大家都在共揭(音)的地方,所以你就可以比较快的前进了。一般 人是做不到的。他跟你磨咕,跟你上课,教这个教那个,教了一大堆的东西,然 后慢慢一步一步跑到接近前沿。他可以很快,一下子送到你前沿。所以我在中央 研究院,我是前后不过一年,我就可以一直跑道纤维从(音)了,就是刚才说的 纤维从(音)了,他就是有这个本事啊。</P>
<P>  解说:1947年,陈省身推荐吴文俊到法国留学,师从当年陈省身留学时的 导师嘉当的儿子小嘉当,可安排他去的地方却不是巴黎,而是法国边境的斯特伦 斯堡,这让吴文俊有点纳闷,为什么要送他去那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直 到几十年后,陈省身回国定居天津南开,这才把吴文俊当年的纳闷解开。</P>
<P>  吴文俊:安静,这是可以说,那的确是很安静。</P>
<P>  解说:去清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做学问。陈省身的许多方式在当时可能会让 人摸不着头脑,但事后如梦初醒,感觉到实实在在的温暖。此后几十年,在大师 的指引下吴文俊不仅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70年代后期 又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建立了“吴公式”、 “吴方法”、“吴中心”, 更在国际数学界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 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P>
<P>  吴文俊:我想他是非常能帮助人的。乐于助人,并不是对我这样,对许多人 他都帮助人,受到他帮助的人不计其数。我是其中受他帮助之一,假定说没有人 推荐到我他家里面,我可能还到什么中学里面去继续教书。当教职员,当一辈子, 教学工作。</P>
<P>  解说:陈省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 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是享誉国际的“微分几何之父”。2004年12月3日晚7 时14分,93岁的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南开大学与世长辞。 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86岁的吴文俊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就在两周前, 他刚刚去天津看望过陈省身先生。</P>
<P>  吴文俊:主要都是他讲,精神好得很。他精神非常好根本没有想到他会突然 病。</P>
<P>  解说:手指着跟恩师的合影,吴文俊无声地缅怀自己的恩师。对于一位已经 86岁的老人来讲,悲痛在这个时候似乎并不浓重,重要的反而是在思考恩师走 后,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P>
<P>  吴文俊:到90多岁了他还在那儿钻研一些比较艰深的问题,这个精神我觉 得应该大家都学习的。我经常说外国的数学家都是早熟早衰,我非常反对。早熟 没什么不好,当然好了,但是也不能早衰。60岁以后是工作的黄金时代,他比 较成熟了,应该最可以发挥的时代。</P>
<P>  解说:一位已经86岁的老人,谈着自己已经永远93岁的恩师。岁月在他们 研究的数学领域,似乎走得太慢。可也许正因如此,他们的人生精神,才能始终 保持着一种永远的年轻。</P>
<P>  吴文俊:中国有句话是潜移默化,有些是无形之中的,对你思想上面,工作 方法上有影响。不是说很具体的实实在在,是潜移默化。</P>
<P>(来源:央视国际2005年9月13日 采编:张国)</P>
<P><BR></P></DD>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0月8日

<STRONG>续上......</STRONG><BR><BR>======================================================================== <BR>离散几何、组合数学和图论中日会议将在天津、西安召开<BR>Date: Tue, 4 Oct 2005 12:10:39 +0800 (HKT)
<P>The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Discrete Geometry, Combinatorics and Graph Theory (CJCDGCGT) 2005<BR>November 18-20,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BR>November 22-24,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BR>http://www.combinatorics.net/conf/CJCDGCGT2005.html</P>
<P>The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Discrete Geometry, Combinatorics and Graph Theory (CJCDGCGT) 2005 is 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Combinator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and RIED, Tokai University, Japan.</P>
<P>Sponsored by</P>
<P>Nankai University, China<BR>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China<BR>Tokai University, Japan<BR>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
<P>Invited Speakers:</P><PRE>Kiyoshi Ando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 Japan)
Guizhen Liu    (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
Zhiming M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Janos Pach     (City College of CUNY; Courant Institute of NYU;
               Renyi Institute of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Jorge Urrutia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 Mexico)
Lusheng Wa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Fuji Zhang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Chuanming Zo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PRE>
<P>Conference Office:</P>
<P>Center for Combinator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P>
<P>Secretary: Matthew Q. H. Guo<BR>E-mail: guoqh@mail.nankai.edu.cn</P>
<P>========================================================================<BR>美国数学会和台湾数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议将在台湾举行<BR>Date: Tue, 4 Oct 2005 11:52:56 +0800 (HKT)</P>
<P>First Joint International Meeting Between AMS and the Taiwanese Mathematical Society<BR>December 14-18, 2005 Taichung, Taiwan<BR>http://www.ams.org/amsmtgs/2123_other.html<BR>http://www.math.thu.edu.tw/2005ims/en/index.htm</P>
<P>Invited Addresses</P>
<P>Lawrence Ei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BR>Chang-Shou Lin,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BR>Richard M. Schoen, Stanford University<BR>Jing Yu,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BR>Jiu-Kang Yu, Purdue University</P>
<P>Organized by</P>
<P>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TungHai University<BR>The Mathematical Society of Taiwan<BR>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B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BR>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P>
<P>The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at Tunghai University, 181 Taichung<BR>Harbor Road, Section 3 Tiachung 40704, Taiwan. For more information<BR>about the campus see www.thu.edu.tw/english/enindex.htm.</P>
<P>========================================================================<BR>计算数学前沿问题及其在物理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研讨班将在香港举办<BR>Date: Tue, 4 Oct 2005 11:52:56 +0800 (HKT)<BR>From: "Prof. T. Tang" &lt;ttang@hkbu.edu.hk&gt;</P>
<P>The Croucher Foundation -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on<BR>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hysical Sciences<BR>December 6 - 13, 2005<B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
<P>organized by<BR>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B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
<P>sponsored by<BR>The Croucher Foundation</P>
<P>Organizing Committee (tentative)<BR>Director: Hai-Qing Lin (CUHK)<BR>Sec'y: Pui-Yee Ho (CUHK)<BR>Che-Ting Chan (HKUST)<BR>Zhi-Feng Liu (CUHK)<BR>Chi-Fai Lo (CUHK)<BR>Lei-Han Tang (HKBU)<BR>Fu-Chun Zhang (HKU)<BR>Rui-Qin Zhang (CityU)</P>
<P>Invited Lecturers (tentative)<BR>Roberto Car, Princeton Univ.<BR>David M. Ceperley, Univ. of Illinois<BR>James E. Gubernatis, LANL<BR>David P. Landau, Univ. of Georgia<BR>Steven G. Louie, UC Berkeley<BR>Andrew Chi-Chih Yao, Tsinghua Univ.</P>
<P>Associate Lecturers (tentative)<BR>C. T. Chan, Hong Kong Univ. of Sci. &amp; Tech.<BR>G. H. Chen, Univ. of Hong Kong<BR>J. M. Dong, Nanjing Univ.<BR>Yong Duan, UC Davis<BR>X. G. Gong, Fudan Univ.<BR>Luhua Lai, Peking Univ.<BR>T. K. Lee,, Institute of Physics, Academia Sinica<BR>P. W. Leung, Hong Kong Univ. of Sci. &amp; Tech. H. Q. Lin,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BR>Z. F. Liu,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BR>Gerardo Ortiz, Los Alamos National Lab.<BR>A. W. Sandvik, Boston Univ.<BR>L. H.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BR>John Ts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BR>D. S. Wang,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BR>Enge Wang,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BR>J. Wang, Univ. of Hong Kong<BR>J. S. Wang, National Singapore Univ.<BR>X. C. Zeng, Univ. of Nebraska-Lincoln<BR>B. Zheng, Zhejiang Univ.</P>
<P>Tutorial Courses<BR>In connection with the ASI, the Physics Department of CUHK will also sponsor one regular course and two tutorial courses, to provide some background for ASI students.</P>
<P>Advanced Computational Physics:<BR>Lecturer: H. Q. Lin<BR>Date: Sept. 5 - Dec. 3, 2005. Regular lectur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ab initio Methods:<BR>Lecturers (Tentative): X. G. Gong, John Tse, Z. F. Liu, J. Wang<BR>Date: Nov. 14 - 25, 2005. 12 hours.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Bioscience:<BR>Lecturers (Tentative): Y. Duan, E. G. Wang, Luhua Lai, G. H. Chen<BR>Date: Nov. 26 - Dec. 6, 2005. 10-12 hours.</P>
<P>Mission: To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by emphasizing the impact that new developments in large scale numerical comput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physical nature of materials as well as our capability in designing new materials.</P>
<P>To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s on selected state-of-the-art methods for solving important numerical problems in statistical and materials physics.</P>
<P>To facilitate a brain-storming forum for the generation of ideas on novel methods and new applications.</P>
<P>Structure: Six morning 3-hour lectures and presentations/discussions in five afternoons. The working language is English.</P>
<P>========================================================================<BR>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心资助的建设项目: 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网站<BR>Date: Tue, 4 Oct 2005 17:49:10 +0800 (HKT)<BR>From: "Prof. T. Tang" &lt;ttang@hkbu.edu.hk&gt;</P>
<P>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心资助的建设项目<BR>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网站<BR>http://phymath.csdl.ac.cn/SPT--FullRecord.php?ResourceId=2713</P>
<P>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是由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2002年1月首批启动的<BR>22个项目之一,通过严格的项目招标程序,经过专家的严格审批,中国科学院<BR>文献情报中心于2002年3月中标。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的统一<BR>管理和指导下,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已具雏形。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的建立<BR>旨在简化用户对数理学科及其相关信息和从其他渠道不易获取的信息的可靠、权<BR>威和全面的信息查询过程,增加检索结果的有效性;为数学、物理及其相关领域<BR>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有关的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经<BR>过筛选的英特网上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等全面涵盖数理学科的各种信<BR>息和多样化的一站式服务。下面简要阐述数理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资源的选择范<BR>围、信息资源的选择评价标准、资源组织体系和资源描述标准等。</P>
<P>信息资源选择范围</P>
<P>资源内容的语种:收集中文和英文方面的数理学科信息资源。 覆盖数理学科核心主题:主题范围包括覆盖数学、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信息资<BR>源,即数学主题分类表和国际物理学主题分类表(见帮助中的物理分类表和数学<BR>分类表)中涵盖的核心主题。物理分类采用《国际物理学分类法》,它是国际上<BR>权威的英国"INSPEC"和德国的"Physics Briefs"两个物理学文献数据库所采用的<BR>分类体系。包含了物理学各分支、物理学在各个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学科,还包<BR>含了物理学交叉学科、新技术与物理学的相关关系等内容;数学分类采用《美国<BR>评论》和《德国数学文摘》采用的《数学主题分类表》:包含了数学各个基础分<BR>支学科,其交叉学科类目涉及物理学的多个分支、生物学、力学、天文学和计算<BR>机科学等,还涉及到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社会经济层面。 资源类型:包括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文献数据库;科技产品库;其他)、软件、<BR>期刊、图书、专利、图书馆、新闻、讨论组、会议、就业、学会与组织、研究单<BR>位、大学院系、公司、搜索引擎、参考信息源(包括:手册;标准;物理或数学<BR>常数;物理或数学教学资料;其他)、多媒体等。 资源覆盖的地理区域:覆盖国内和国外的数理学科信息资源。 资源提供者对象范围:采集大学、政府、非赢利机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协<BR>会、企业、出版社、图书馆等提供的信息资源。大学的数学系、物理系及其与数<BR>理学科相关的系,也是被选择的对象。</P>
<P>信息资源选择评价政策</P>
<P>数理学科门户的资源是经过精选的,只有满足了数理学科门户的资源评价<BR>标准的资源才能入选。数理学科门户主要从Internet信息资源内容、资源格式和<BR>资源加工等方面考虑数理学科信息资源质量评价标准。</P>
<P>资源内容的评价标准</P>
<P>考虑资源的有效性,如:信息资源是否阐述清楚?信息资源的研究价值?是否有<BR>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是否有信息来源?信息资源是否是印刷版的书/报纸的电子<BR>版?信息资源是否能被有效链接?信息资源是否有其他格式? 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和声誉:主要关注如下问题:所采集的网站(页)的主办者<BR>是否为有声誉的大学、物理或数学学会/协会、实验室?网站是否通过权威评价<BR>机构评价过?所选的站点是否被多个internet站点链接?网站是由某公司、机构<BR>还是某领域的著名的权威或专家赞助?信息是否经过过滤?信息是否经同行评<BR>议过?资源是否由相关的权威推荐?是否有与权威机构的页面的共同链接?出<BR>版社是否知名和有声望?出版社是否是公认的出版界的权威?出版社是否是大<BR>学的出版社?</P>
<P>数理学科信息门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DC元数据描述资源,主要内容包<BR>括:资源的名称、资源的网址、主题、资源类型、资源说明、资源的收费政策、<BR>访问政策、资源的更新频率、资源的创建日期和资源的修改日期等内容。创建数<BR>理学科信息门户中的一个资源目录应包括有足够的信息。最少的信息应该包括资<BR>源的名称、URL和负责该资源的个人或机构的Email等详细通信信息。数理学<BR>科门户定期对资源进行评价,以确保资源款目仍然满足选择的标准,过滤掉无效<BR>链接的资源款目。</P>
<P>联系方式:<BR>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研究部<BR>地 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BR>电 话:(8610)82629178 ,82629046<BR>传 真:(8610)82626600<BR>E_MAIL:webmaster@mail.las.ac.cn<BR>tanzy@mail.las.ac.cn</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0月8日

<P><STRONG>续上......<BR></STRONG><BR>========================================================================<BR>招聘信息:挪威BERGEN大学招聘应用数学博士后<BR>Date: Sun, 11 Sep 2005 07:44:00 +0200<BR>From: Xue-Cheng Tai &lt;xue-cheng.tai@uib.no&gt;</P>
<P>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BR>BERGEN, NORWAY.</P>
<P>A postdoctoral position with a duration of two years is open at the<BR>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tarting from October 01, 2005 in the<BR>project: ”Graphics cards as a high end computational resource”<BR>(http://www.sintef.no/gpgpu). The project is a Strategic Research<BR>Program funded by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 it is coordinated by<BR>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n SINTEF ICT, and the University of<BR>Bergen is one of the University partners.</P>
<P>The focus of the project is to develop and analyze mathematical and<BR>numerical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 using partial differential<BR>techniques. The work will be done in cooperation with scientists from<BR>SINTEF Oslo.</P>
<P>Applicants must have achieved a Norwegian doctorate or an equivalent<BR>degree from abroad, or have presented the dissertation for assessment by<BR>the closing date for applications. It is a prerequisite that the<BR>dissertation has been approved before appointment is granted.</P>
<P>Applicants must have demonstrated abilities in conducting independent<BR>research and publishing research results in journals of international<BR>level.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work in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BR>Thu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collaborate is important.</P>
<P>Further details about the posi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professor<BR>Xue-Cheng Tai (http://www.mi.uib.no/~tai), by phone (+47)<BR>55584868 or e-mail: Xue-Cheng.Tai@mi.uib.no.</P>
<P>Applications must be submitted in 3 copies, sorted into 3 identical<BR>bundles, each with a complete overview over education and previous<BR>practice (CV), certified copies of certificates and diplomas, project<BR>plan outline, and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ith a list of these (list of<BR>publications), and should be forward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ergen,<BR>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Johannes Brunsgate 12, N5008 Bergen, Norway.<BR>The deadline for the application has been extended to Nov 15 2005.</P>
<P>========================================================================<BR>数学系介绍: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是吉林大学主要的理学院所, 共同承担<BR>吉林大学数学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科研和吉林大学全校的数学共同课教<BR>学工作。数学学院是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BR>计算科学、统计学和理论与应用力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公共数学教学与<BR>研究中心,负责数学学院以外的吉林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数学研究所下<BR>设基础数学、偏微分方程、动力系统、非线性系统与控制论、科学计算、计算机<BR>数学、应用软件、保险精算等八个研究室。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是数学一级学<BR>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R>运筹学与控制论和工程数学等六个博士点,此外还设有流体力学和数学教育等两<BR>个硕士点,其中计算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项目资助学科,基础数学是<BR>吉林省重点学科。</P>
<P>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学风,是国内较早建立的<BR>数学学科之一。早年,一批优秀数学教师为本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BR>他们中的一些仍继续工作;今天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勤奋地工作在教学、科<BR>研和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他们当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BR>得者、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以及一批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承担了<BR>诸如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发表大量的高水平学<BR>术论文和专著。他们与国内外同行保持很好的学术交流,经常出访国外著名大学<BR>和研究机构,也成功举办了全国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其他国内、国际学术会议<BR>和活动。</P>
<P>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拥有一个数学图书资料室,藏有国内外绝大多数<BR>有影响的数学学术刊物和大量的中外文数学图书,是国内大学中藏书较为丰富的<BR>数学专业图书资料室,共计有500余种250,000多册;有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BR>用的基地实验室,以及装备良好的科研实验室; 与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同拥有<BR>教育部“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新近落成的宽敞的吉林大学数学楼,<BR>大大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P>
<P>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真诚地感谢国内兄弟院所多年来的大力支持,竭<BR>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进行访问和交流,盼望<BR>有更多高水平的数学专门人才来此工作,加入我们的行列,为振兴吉林大学数学<BR>学科,为发展我国的数学教育与研究事业做出贡献。</P>
<P>网址: http://math.jlu.edu.cn/</P>
<P>========================================================================<BR>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24, Number 2, 2005) Date: Tue, 13 Sep 2005<BR>From: Chi-Wang Shu</P>
<P>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BR>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BR>Volume 24, Number 2, August 2005<BR>(special issue on adaptive methods)</P>
<P>Preface<BR>Tao Tang and Andy Wathen, p.119.</P>
<P>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and an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Allen-Cahn Equation and the Mean Curvature Flow<BR>Xiaobing Feng and Hai-jun Wu, pp.121-146.</P>
<P>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ree-Surface Flow Problems<BR>M.A. Walkley, P.H. Gaskell, P.K. Jimack, M.A. Kelmanson and J.L. Summers, pp.147-162.</P>
<P>Stabilized Moving Finite Elements for Convection Dominated Problems<BR>Keith Miller, pp.163-182.</P>
<P>Error Analysis for Mapped Jacobi Spectral Methods<BR>Li-Lian Wang and Jie Shen, pp.183-218.</P>
<P>The Optimisation of the Mesh in First-Order Systems Least-Squares Methods,<BR>Yves Tourigny, pp.219-245.</P>
<P>A Moving Gri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Pattern Generation by Turing Models on Growing Domains<BR>Anotida Madzvamuse, Philip K. Maini and Andrew J. Wathen, pp.247-262.</P>
<P>On Resistive MHD Models with Adaptive Moving Meshes<BR>Paul A. Zegeling, pp.263-284.</P>
<P>========================================================================<BR>期刊内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mp; Modeling<BR>(Volume 3, Number 1-3, 2006)<BR>Date: Wed, 28 Sep 2005 20:22:55 -0600<BR>From: yanping lin &lt;yanlin@ualberta.ca&gt;</P>
<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mp; Modeling<BR>http://www.math.ualberta.ca/ijnam/Volume3.htm<BR>(all papers can be downloaded at the page numbers)</P>
<P>Volume 3, Number 1 (2006) --- Contents</P>
<P>Ralf Hartmann and Paul Houston, Symmetric interior penalty DG methods for the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 Method Formulation<BR>1</P>
<P>Peter K. Moore, Effects of basis selection and H-refinement on error estimator reliability and solution efficiency for high-order methods in three space<BR>21</P>
<P>Emmanuil H. Georgoulis, hp-version interior penalty discontinuous Galerki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n anisotropic meshes<BR>52</P>
<P>Jerome L. V. Lewandowski, Solution of Burgers' equation using the marker method<BR>80</P>
<P>Alexandre Ern and Jennifer Proft, Multi-algorithmic methods for coupled hyperbolic parabolic problems<BR>94</P>
<P>Lev A. Krukier, Olga A., Pichugina and Vadim Sokolov,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Krylov subspace methods for solving non-symmetric systems of linear equations with dominant skew-symmetric part,<BR>115</P>
<P>Volume 3, Number 2 (2006) --- Contents</P>
<P>Desmond J. Higham and Peter Kloeden, Convergence and stability of implicit methods for jump-diffusion systems<BR>125</P>
<P>Ralf Hartmann and Paul Houston, Symmetric interior penalty DG methods for the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I: Goal-oriented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ion<BR>141</P>
<P>Hongsen Chen, Super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for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BR>163</P>
<P>Palla Danumjaya and Amiya Kumar Pani, Numerical methods for the extended Fisher-Kolmogorov (EFK) equation<BR>186</P>
<P>Igor Boglaev, A block monotone domain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for a nonlinear singularly perturbed parabolic problem<BR>211</P>
<P>Henri Schurz and Klaus R. Schneider, Waveform relaxation methods for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BR>232</P>
<P>Volume 3, Number 3 (2006) --- Contents</P>
<P>Ivo Babuska and J. Tinsley Oden, The reliability of computer predictions: Can they be trusted? 255</P>
<P>Long Chen, Superconvergence of tetrahedral linear finite element<BR>273</P>
<P>Huipo Liu and Ningning Yan, Global Superconvergence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governed by Stokes equations<BR>283</P>
<P>Jan Brandts and Yanping Chen, Superconvergence of least-squares mixed finite elements<BR>303</P>
<P>Yanping Chen and Wenbin Liu, Error estimates and superconvergence of mixed finite element for quadratic optimal control<BR>311</P>
<P>Pingbing Ming, Zhong-ci Shi and Yun Xu, Superconvergence studies of quadrilateral nonconforming rotated Q_1 elements<BR>322</P>
<P>Carsten Carstensen, Reliable and efficient averaging techniques as universal tool for a posteriori finite element error control on unstructured grids<BR>333</P>
<P>Shi Shu, Haiyaun Yu, Yunqing Huang and Cunyun Nie, A symmetric finite volume element scheme on quadrilateral grid and superconvergence<BR>348</P>
<P>Yidu Yang and Qiumei Huang,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or for spectral approximations of completely continuous operators<BR>361</P>
<P>Alfred H. Schatz, Some new local error estimates in negative norm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local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ion 371</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2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0月22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br>
<UL>
<P><B>Today's topic</B></P>
<LI>年轻的计算数学专家加洲大学教授 Liu Xudong 不幸去世 <br>
<LI>2006年马德里世界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人名单确定 <br>
<LI>“杰青”基金设外籍华裔学者专项 ——访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 <br>
<LI>《科学》杂志介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裁不端科学行为 <br>
<LI>第三届神经网络国际研讨会将在成都召开 <br>
<LI>第二届信息与管理算法研究国际会议将在香港举行 <br>
<LI>新书介绍: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方法及应用 <br>
<LI>浅谈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 <br>
<LI>数学系介绍: 兰州大学数学系 </LI></UL>
<P>========================================================================<br>年轻的计算数学专家加洲大学教授 Liu Xudong 不幸去世<br>Date: Fri, 21 Oct 2005 14:35:03 +0800 (CST)<br>From: "[Big5] Chi-Tien Lin &lt;ctlin@pu.edu.tw&gt;<br>Subject: Xu-Dong has left us <br>
<P>复旦大学毕业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 Santa Babara分校<br>教授Liu Xudong 不幸去世. 作为他多年的朋友, 我们非常悲痛. 现发表刘教授的朋<br>友台湾静宜大学林吉田教授两小时前来的邮件如下. (汤涛, 于香港)</P>
<P>Dear all,</P>
<P>With great sorrow, I am sharing the following sad news with you: Professor<br>Xudong Liu of UC Santa Barbara passed away peacefully at 10:10 PM on 19 <br>October at the Santa Monica Cottage Hospital. Xudong had a strong fight with<br>an aggressive type of brain cancer since last December. It is a tremendous<br>loss to his family, UCSB, and the mathematics community at his young age of<br>45. He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Shirley and son Evan.</P>
<P>If you would like to send your condolence messages to Shirley and Evan,<br>please contact Shirley by email at shirley.lu@citigroup.com or cell phone<br>201-966-9565. (She may not be able to read your messages timely at this<br>time.)</P>
<P>The funeral and burial service will be on Tuesday October 25 at 1-3 PM in<br>Santa Barbara.</P>
<P>According to the family tradition, Xudong's religious inclination, and<br>family's wish, the service will be in Buddhist form. If you need information<br>on the service, please contact with me.</P>
<P>Best regards,</P>
<P>Chi-Tien Lin<br>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br>Providence University<br>Email: ctlin@pu.edu.tw<br>Phone: +886-4-2632-8001 ext 15166</P>
<P>========================================================================<br>2006年马德里世界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人名单确定<br>http://www.icm2006.org/</P>
<P>邀请报告人的华人代表包括中国大陆一名(45分钟); 在美国工作的华人4名<br>(3位45分钟, 一位一小时). 祝贺他们! 具体信息请参阅</P>
<P>http://www.icm2006.org/scientificprogram/plenarylectures/<br>http://www.icm2006.org/scientificprogram/sectionlectures/</P>
<P>========================================================================<br>“杰青”基金设外籍华裔学者专项 ——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br>作者:许珑 江渚<br>发表时间:2005-9-15 摘自:神州学人</P>
<P>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1944年出生,<br>1964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88年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作高级访问 学者。<br>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 水生生物所所长,<br>1995年至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12月起任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br>他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鲤 形目鱼类系统发育的研究”等,<br>9项成果曾获国家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或科 技进步奖。  </P>
<P>为充分发挥海外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吸引和稳定海外杰出科技人才在 华工作,<b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启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 资助工作。<br>本刊截稿时,该基金的申请受理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评审当中。带着 该基金的设立<br>背景等问题,日前,本刊记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主任陈<br>宜瑜院士进行了专访。  </P>
<P>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前主要是为我国的青年 科技工<br>作者设立的,现在开始为外籍华裔青年学者设立专项,主要出于什么方面 的考虑?<br>或者说,设立该基金的背景是什么? </P>
<P>陈宜瑜(以下简称“陈”):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P>
<P>一是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国家 发展的重<br>要战略资源,国际人才资源争夺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和焦点。 2003年底,中共<br>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 议,并随后出台了《中<br>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该《决 定》指出:“加大吸引留<br>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鼓励和吸引海外华 人华侨专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br>服务。” </P>
<P>据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全球化战略思想,强化资 助措施,<br>引导中国科技界主动参与世界科技人才竞争,拓展多元化渠道,开发海 外人才资源,<br>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 助工作,是落实全<br>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措施,是实施科学基金人才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延<br>揽海外人才和激发海外人才创新热情而开辟的新渠道,是 我委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又<br>一重要举措。 </P>
<P>二是在我国近年来的基础研究队伍中,活跃着一批高水平的外籍华人科学 家。他们全<br>时在我国内地参加科研活动,有些还担任着科研领导职务,对提高我 国一些领域的科<br>研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P>如清华大学引进的图灵奖得主,美籍华裔学者姚期智。他曾获得美国哈佛大 学物理学<br>博士学位和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 士、美国科学<br>与艺术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还是自图灵奖设立以 来获得该奖的首位<br>华裔学者。多年来,姚期智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 数生成理论、密码学、<br>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都 作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br>他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 的所有方面,是计算机理论方面<br>国际上最拔尖的学者。2003年10月,姚期智受 聘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讲席教授,并组<br>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讲席教授组,对该系 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4年9月,<br>他辞去在美国的工作,成为高等 研究中心的全职教授。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教师节来临<br>之际,还看望了他。 </P>
<P>此外,还有像浙江大学的瑞典籍华裔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 聘教授何<br>赛灵。在他的努力下,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于1999年11 月建成。该中心<br>致力于光与电磁波的高科技前沿研究。何赛灵成为该校第一个跨 3个学科(光学工程、<br>微波与电磁场、物理光学)的博士生导师。 </P>
<P>目前,除像姚期智、何赛灵这样的佼佼者之外,还有许多外籍华裔学者放弃 国外的优<br>厚待遇投身于我国的科技事业。但是由于国籍的限制,有些人很难在国 内得到人才基<br>金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基金项目的资助。为了稳定这些优秀的科学 家,也为了吸引更多<br>的优秀科技人才,促使国内科研单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一流 的海外华裔青年科学家,<br>支持海外青年学者立足我国国内干实事、干大事,我委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功<br>实践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这项基金资助工作,旨 在按照“择优支持、科学管理、用<br>好人才、创建品牌”的思路,延揽海外杰出人 才在华从事研究工作,着力提升我国基<br>础研究相关领域的实力和水平。</P>
<P>记:可以说,这项基金虽然是一项新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但是是属于 国家杰出<br>青年科学基金大范畴的。那为什么不设立一种新的基金,而是纳入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br>基金呢?是不是因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海内外已经影响很 大,可以作为一种品牌呢?</P>
<P>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由国务院设立,支持45岁以下的优秀青 年学者在国<br>内从事基础研究并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我委坚持“依靠专家,发 扬民主,择优支<br>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依靠良好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使该 项基金遴选工作做到<br>“公开、公正、公平”,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赢得了全国科学界的广泛<br>赞誉。11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累计资助了1331 人,取得了明显的资助实效。<br>从近几届中科院院士增选情况来看,50岁以下的 内地新增院士全部为杰出青年科学基<br>金获得者。近4年,共有15位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获资助者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国家自然科<br>学奖二等奖;有相当一批获资助者 在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中担任首席科<br>学家或学术带头人。实施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仅稳定了大批青年科学工作者在<br>国内开展研究工作,还吸 引了一批海外人才回国施展才华。 基于以上情况,国家杰<br>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 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界一个重要的基金品牌。如果获得该项基金,<br>除了可以得到一 定的科研资助外,它对获资助者来说,还是对自身科研实力的一种承<br>认,是一项 荣誉。所以,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很重视这项基金。于是,我委决定借国家<br>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的品牌,尽快扩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的影响力,最大<br>限 度地发挥它的作用。</P>
<P>记:该基金的资助额度有多大?对申请者有什么要求?</P>
<P>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经费从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列支,管理 上纳入杰<br>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管理范畴。基金资助期限为4年,每人资助经费100 万元(数学和管<br>理科学领域资助70万/人)。</P>
<P>该基金对申请者的遴选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资助对象必须是申请当年1月1 日年龄在45<br>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外籍华人学者,并能保证在资助期内全 时全职在中国内地<br>开展基础研究;申请者已经被中国内地大学或研究单位正式聘 用(惟一受聘单位,且<br>在国外没有固定受聘职位),聘期覆盖本基金项目的执行 期;申请者已被依托单位正<br>式聘用为教授级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申请者具有较 高的学术水平。遴选标准要求,<br>申请者曾在中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 究,独立主持过若干重要的研究项目<br>或课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研究成果已 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在本学科领域有一<br>定的影响;申请者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与把握学术方向的能力。其拟开展的研究工作<br>方向明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 发展前景,属国际前沿且为国内所急需,可带动相<br>关领域的发展或人才的培养。 同时,该基金申请还对所依托单位提出要求,依托单位<br>要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和 发展环境,能够为申请者提供必需的实验设备及人力、物力,<br>支付相应的工资报酬等。</P>
<P>记:这项基金与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有什么不同?</P>
<P>陈:这项基金是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补充,丰富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的内<br>涵,扩大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它与我委人才战略中的 另一项海外与<br>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采用的资助模式是不一样的。海外与 港澳青年学者合作<br>研究基金是为了吸引、鼓励海外和港澳地区优秀青年学者每年 在国内进行一定期限的<br>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设立的。它要求获资 助者每年到中国内地工作2个<br>月以上的时间。而这项基金要求的则是全时全职。</P>
<P>记:从目前情况看,申请者的情况怎么样?都分布在什么领域?如何做到公平评审?</P>
<P>陈:今年共收到61份申请,来自26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和12个中国科 学院所属研究所。<br>申请者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德国6 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br>为25份。经过初审,有4份申请被筛掉。其余57 份正在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在审查中,<br>是否全时全职是一个重点。</P>
<P>记:作为留学回国人员,同时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任,您对海 外的留学人员有哪些希望?</P>
<P>陈:近几年来,尤其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多次在不同场<br>合谈到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进一步说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 重视。国家对“科学技<br>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 现在对科技不断增加的投入等等<br>方面,如设立各项科研基金。可以说,目前国家 已经为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容易干成事、干<br>成大事的良好科研环境。优秀的外籍华 裔青年科学 工作者,只要能为我国做出贡献,都<br>会获得基金的支持。</P>
<P>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03年9月30日在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 作单位表彰大会上<br>曾讲话指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机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多,舞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br>样大,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对于广大留学 人员来说,包括已加入外籍的留学人<br>员,无论从时间或者条件上来说,现在都是 回国发展的合适时机。</P>
<P>希望广大留学人员抓住时机,积极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将尽<br>自己的努力,用不同的基金,给予大家最大的支持。</P>
<P>========================================================================<br>《科学》杂志介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裁不端科学行为<br>作者:王丹红/编译 发表时间:2005-9-28 摘自:科学时报</P>
<P>科学时报讯(王丹红/编译) 9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中国 <br>制裁不端科学行为的举措。文章指出,中国科学界正在快速发展,作为提升科学<br>界行为规范的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今年8月公布了3 <br>位因不端科学行为而受到处罚的科学家的姓名。在过去两年中,约有60名受基 <br>金资助的科学家被指控有不端科学行为,但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在自己<br>的网站上(nsfc.gov.cn)公布受处罚者的姓名和所在单位。</P>
<P>第一起案例是第三军医大学的神经病学者苏炳银,他在申请书中填写子虚乌<br>有的人名,剽窃其它申请书的材料,并篡改个人简历;第二起案例是吉林大学会<br>计专业的研究生崔建伟,他在网上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篇论<br>文,他将这篇论文翻译成中文并发表在一份中国期刊上;第三起案例是中国水利<br>水电科学院的李贵宝,他被指控剽窃他人申请材料。3位学者均拒绝就此事做出评论。</P>
<P>3位被公开不端科学行为的科学家受到的处罚包括:撤销相关已获资助项目、<br>收回已拨经费、取消科学基金申请资格2~4年等。因事实确凿、无可辩驳, <br>受处罚者均未提出申诉。</P>
<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独立行使调查权。1998年12月,国家科学基金委成立 <br>了由19名杰出科学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调查投诉和举报的不端科学行为。<br>今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br>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赋予监督委员会内部通报批评<br>意见或将之在网上公布的权力。</P>
<P>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一直密切关注不端科学行为,他说:<br>“这是一个扭转不端科学行为在中国流行的良好开始。”从成立至今,监督委<br>员会已经对542起案例进行了调查,其中绝大部分匿名举报。调查显示:大约 <br>有10%的案例被认为在经费申请中有剽窃、伪造等不端行为。2004年处理了约 <br>40起不端行为案例,但没有公开宣布。第二轮处理了16起案例,其中3起案例 <br>公布了详细信息,其它的则是指出错误的性质。在所指控的不端行为中,40%是<br>伪造结果、34%是剽窃、7%是剽窃或偷取他人数据,还有19%属于其它情况。</P>
<P>中国科学院学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公开不端科学行为的目的不仅是让错误<br>曝光,而且也有助于帮助相关的科学家纠正过错。因为这个原因,那些所犯错<br>误不太严重的人的个人信息受到了保护。”</P>
<P>《科学》杂志介绍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目前每年的预<br>算为3.32亿美元。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收到4万多份申请,其中 8000<br>多份获得资助,单个研究人员每年获资助的额度平均为9500美元。国家自然科<br>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说,基金委不仅要防止申请者的不端行为,而且也要防<br>止评审人和基金管理者的不端行为。<br></P></D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2 6:36: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2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0月22日...

<STRONG>续上......</STRONG><BR><BR>======================================================================== <BR>第三届神经网络国际研讨会将在成都召开<BR>Date: Tue, 4 Oct 2005 12:03:20 +0800 (HKT)<BR>From: "Prof. T. Tang" &lt;ttang@hkbu.edu.hk&gt;
<P>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al Networks<BR>29 - 31 May, Chengdu, Sichuan, China<BR>Further information: http://www2.acae.cuhk.edu.hk/~isnn2006/.</P>
<P>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al Networks (ISNN 2006) will be<BR>held in Chengdu, as a sequel of ISNN 2005 in Chongqing and ISNN 2004 in <BR>Dalian, China. Chengdu is the capital of Sichuan (Szechwan) Province in<BR>southwestern China, a modern metropolitan with 2310-year history and rich<BR>cultural heritage, featuring relaxing lifestyle, spicy Szechwan cuisine, <BR>and numerous historic and scenery sites nearby including three UNESCO World<BR>Heritages (two cultural heritages: Dujiangyan-Qingcheng Mountain, Emei <BR>Mountain-Leshan Giant Buddha, one natural heritage: Jiuzhaigou-Huanglong). <BR>ISNN 2006 aims to provide a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scientists, <BR>engineers, and educators to present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neural network <BR>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diverse fields. The symposium will feature <BR>plenary speeches given by worldwide renowned scholars, regular sessions <BR>with broad coverage, and some special sessions focusing on popular topics.</P>
<P>Prospective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full-length papers (6 pages normally<BR>and 10 pages maximum) by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using the Online Paper <BR>Submission System. Potential organizers are also invited to enlist five or <BR>more papers with cohesive topics to form special sessions. The submission of<BR>a paper implies that the paper is original and has not been submitted under <BR>review or copyright protected elsewhere and will be presented by an author <BR>if accepted. All submitted papers will be refereed by experts in the field <BR>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originality, significance, quality, and clarity. <BR>The authors of accepted papers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revise their papers<BR>and tak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feree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ll papers<BR>accepted and presented at ISNN2006 will be published by Springer as multiple <BR>volumes of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which are indexed by SCI-Expanded.</P>
<P>Sponsors and Organizers</P>
<P>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B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Technical Co-sponsors<BR>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BR>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BR>International Neural Network Society<BR>Asia Pacific Neural Network Assembly<BR>European Neural Network Society</P>
<P>eneral Chairs<BR>Jun Wa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BR>Zhang Y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China<BR>Jacek M. Zurada,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Louisville, USA</P>
<P>Advisory Committee Chairs<BR>Shun-ichi Amari, 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 Tokyo, Japan<BR>Walter J. Free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Berkeley, USA</P>
<P>======================================================================== <BR>第二届信息与管理算法研究国际会议将在香港举行<BR>Date: Tue, 4 Oct 2005 12:03:20 +0800 (HKT)<BR>From: "Prof. T. Tang" &lt;ttang@hkbu.edu.hk&gt;</P>
<P>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ic Aspects i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BR>Hong Kong, China - 20-22 June 2006<BR>http://www.cs.cityu.edu.hk/~aaim06/</P>
<P>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ic Aspects in Information and<BR>Management (AAIM''06) will be held during 20-22 June 2006 in Hong Kong, China.</P>
<P>While the area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are full of<BR>algorithmic challenges, the proliferation of information has called for the<BR>design of smart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for their management. This <BR>conference is intended for original algorithmic research on immediate applications<BR>and/or fundamental problems pertinent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BR>science, broadly construed.</P>
<P>Typical topic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BR>Approximation Algorithms<BR>Biological Data Management<BR>Computational Finance<BR>Computaional Game Theory<BR>Data Structures<BR>Discrete Optimization<BR>Geometric Data Management<BR>Graph Algorithms<BR>Mechanism Design<BR>Network Optimization<BR>Operations Research<BR>Online Algorithms<BR>Scheduling Algorithms</P>
<P>Submission of papers<BR>7 January 2006</P>
<P>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BR>7 March 2006</P>
<P>Final version<BR>31 March 2006</P>
<P>The conference venue will be a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ityU). <BR>CityU has become one of Hong Kong\u2019s premier providers of quality <BR>education and a leading univers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BR>university is positioned at the center of Hong Kong. It is reachable<BR>by a varie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cluding buses, Kowloon-Canton <BR>Railway (KCR) and Mass Transit Railway (MTR).</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2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0月22日...

<P>续上......<BR><BR>========================================================================<BR>新书介绍: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方法及应用<BR>Date: Thu, 13 Oct 2005 09:00:58 +0800<BR>From: "=?gb2312?B?t7bH7L/8?=" &lt;qkfan@163.com&gt;</P>
<P>新书介绍: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方法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P>
<P>丛书:信息与计算科学丛书;36<BR>作者:刘继军<BR>ISBN:7-03-015833-4<BR>定价:28.00 RMB; 初版日期:2005.9<BR>联系人:科学出版社 范庆奎 qkfan@163.com</P>
<P>内容简介:</P>
<P>本书以自封闭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线性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求解方法,以及在数学<BR>物理反问题研究中的一些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不适定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R>研究不适定问题需要的基本数学工具和方法,求解不适定问题的标准的正则化方<BR>法及近年来的发展,以及正则化方法在逆时热传导、数值微分、逆散射等领域中<BR>的应用。本书的内容包含了作者和其他学者近几年来的有关工作。</P>
<P>本书可作为数学专业、介质成像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相关专业科研<BR>人员的参考书。</P>
<P>========================================================================<BR>浅谈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BR>送交者: 分方 2005年9月13日19:48:35 于 [教育与学术]</P>
<P>数学家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发表成文章而广为传播的?如果你在二十年前问一位 老一<BR>代数学家这个问题,他大概会这样告诉你:他先手写一篇初稿,交给秘书 用打字机<BR>打成论文的打印稿,然后他再修改打印稿,秘书再重新打印,也许需要 反复几次,<BR>最后终于由秘书打印出终稿,用邮件寄给也许远在大洋彼岸的杂志 编辑;再由编辑<BR>把稿子寄给另一位远隔重洋的数学家审查,也许论文有些问题 值得商榷,那么这样<BR>的通讯来往就会要好几次;论文终于被接受了,那么作者 把最终的定稿寄给出版社,<BR>由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重新打印排版,然后再寄给作者 校样,作者校对后寄回去,最<BR>后终于印刷成了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和读者同行见面了。 试想如果这是一位中国作者,<BR>寄到一家美国杂志,由一位俄国数学家审查,那么 从拟出初稿到印成文章要四五年<BR>也并不奇怪吧。</P>
<P>而现在这一过程已经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缩短为几个月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今天 的数<BR>学家是怎样做的吧:中国数学家小王写了一篇论文,他是用标准的数学排 版软件TEX<BR>在计算机上写成的,所以在修改时只需略改几处而不用从头打印了; 终稿完成了,<BR>小王在互联网上查到了杂志编辑的电子邮件地址,在一秒钟内就 把论文寄给了在美<BR>国的编辑史密斯教授,几分钟后他就收到了史密斯教授的回信, 告诉他论文收到了,<BR>而且已经转给了一位专家评审;事实上收到论文的同时, 史密斯教授就把它用电子<BR>邮件再寄给了远在莫斯科大学的彼德教授,所以小王 的论文在一天里就已经从彼德<BR>教授的打印机里印出来开始被评审了;一个月后 彼德教授通知史密斯教授论文被接<BR>受了,只需要修改几处笔误,这些修改都在 几天内通过电子邮件完成了,论文被最<BR>后接受了;现在小王又通过电子邮件把 论文寄给出版社,由于论文是用标准的数学<BR>排版软件写成,出版社很快就处理 完了论文,把论文的电子版在杂志的网站上发表<BR>了,几个月后论文的纸张版也 印刷完成寄到了世界各地的图书馆。</P>
<P>大多数熟悉发表论文过程的数学家大概都觉得这有点象神话,因为由于数学论文的 <BR>数量急剧增加,平均出版速度在近年来其实非常慢。但是很多杂志和出版社为了 加<BR>快出版速度,都开始采用了上述的电子出版方式,所以对于某些走在潮流前面的 杂<BR>志,出版速度实际上是大大加快了。例如笔者本人1999年就以上述投稿评审方式在 <BR>著名的“泛函分析杂志”(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BR>http://www.apnet.com/www/journal/fu.htm)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印成文<BR>字只用了七个月时间。</P>
<P>大部分数学家现在已经采用了TEX作为写学术论文的软件,而电子印刷对于国内的数<BR>学家也许还比较陌生。目前几乎世界所有知名的学术杂志已经都有了网上版, 给读<BR>者提供和纸张版相同的论文,而且论文在电子版上的出版往往要比纸张版早 好几个<BR>月。例如“美国数学会交流”(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http://www.ams.org/tran/),在杂志网站2001年11月出现的论文大概要到2002年三<BR>月才能在纸张版上出版。现在如果你需要一篇近年来出版的论文,那么一般来说你<BR>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查到它,从你自己的计算机里就能打印出来。当然这些服务并不是<BR>免费的,从网上打印论文只有杂志的纸张版订阅者可以做。另外一些杂志现在 也可<BR>以让你只看电子版,而他们不再寄给你纸张版了,这样既节省了纸张,杂志的 价格<BR>也大大降低。例如刚才提过的“泛函分析杂志”纸张版一年定价是近三千美元, 而<BR>如果你只要电子版的话,大约只要七百美元。想到即使是国际知名杂志上的大 多数<BR>文章事实上也很少人问津,那么订阅电子版不失为一个一举几得的办法。 目前美国<BR>数学会的网站上列出了绝大多数电子版数学杂志的网址,有兴趣的读者 可以浏览一<BR>番:http://www.ams.org/mathweb/mi-journals.html。从这些网站, 你总是可以看<BR>到所有文章的目录甚至摘要,但是想印出全文就要交钱了。有一些 知名的杂志现在<BR>也在网上提供免费的全文,以下是几个例子:</P>
<P>数学年刊<BR>(Annals of Mathematics, http://www.math.princeton.edu/~annals/index.html) 美国数学会新闻<BR>(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http://www.ams.org/notices/) 美国数学会通讯<BR>(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http://www.ams.org/bull/) 太平洋数学杂志<BR>(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http://www.intlpress.com/PacJ/) 印地安那大学数学杂志<BR>(Indiana University Mathematical Journal, http://inca.math.indiana.edu/iumj/index.php)</P>
<P><BR>你现在也许会说,能从网上直接打印学术论文,真是太好了,但是这只是近几年的论<BR>文,如果我想查一篇十年前的论文甚至一百年前的论文,是不是还是只能去跑 图书<BR>馆呢?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然而这种情况也正在改变。在美国有 一个叫<BR>“杂志储存库”(Journal Storage, (JSTOR), http://www.jstor.org/)<BR>的巨大网站,它目前已经储存了几百种学术杂志的全部内容,可供全世界人在网上查<BR>询浏览。其中数学杂志也已经有了十几种,包括“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BR>“美国数学会交流”(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等等。<BR>在这里你可以查询打印从十九世纪起在这些杂志上的所有论文。</P>
<P>说起数学电子出版,我们也顺便提一下数学文献的网上查询。近几十年来数学工作者 <BR>依赖于两种文献检索工具:美国的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和德国的<BR>Zentralblatt für Mathematik 。 这两个文献摘要杂志把世界上几乎所有出版发表<BR>的数学出版物都搜罗起来,请世界 各地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每一篇论文写一段摘要,<BR>供后人查询时参考。当然长期以来 这两种文献摘要都是纸张出版物,在上世纪后期<BR>文献指数型膨胀时期,这些摘要也成了每个月就一大厚册,用它们来查询过去的文献<BR>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电子出版兴起后,这些最有必要电子化的文献摘要杂志都率先<BR>上了网。今天,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的电子版MathSciNet已经成了在先<BR>进国家的数学家几乎每天都用到的查询工具,而且MathSciNet也直接链接了越来越多<BR>的电子刊物,所以他们不仅成了文献摘要工具,也成了文献本身的搜寻方法。与此同<BR>时,几十年来始终通过传统邮件传递的数学评论的摘要稿件现在也可以在数学评论的<BR>网站上上传。这两个网上文献检索工具的网址是</P>
<P>Mathematical Reviews MathSciNet: http://www.ams.org/mathscinet/search Zentralblatt für Mathematik http://www.zblmath.fiz-karlsruhe.de/</P>
<P>大家可以看到电子版杂志和旧杂志的电子化给研究资料的查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BR>而且也促使有远见的科学界和出版界的领袖人物开始考虑:是不是有一天免<BR>费的电子学术刊物会彻底取代传统的纸张刊物呢?相同的问题也存在于一般大众<BR>的电子媒体和传统报刊上面,但是一般大众的受教育程度不一,对互联网接收程<BR>度也不同,另外报纸杂志含有大量图片,若在互联网上传输对于网宽要求更高。<BR>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仍然更倾向于阅读纸张版的书刊报纸,但是即使你可以在家<BR>里打印出相同质量的印刷品,成本可能就不如买一份现成的合算了。所以尽管大<BR>众电子媒体在飞速发展,但是近期内还不至于威胁到大多数传统媒体,将来也许<BR>也会达到一种共存的平衡态。然而学术杂志就不同了,首先它的读者一般是有大专<BR>文化程度以上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士,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一社会群体中已经成了<BR>日常必需的办公通讯工具,这一群体中的年轻成员也是追逐互联网最新浪潮的前驱。<BR>打印各种学术论文对于科技人员本来就是家常便饭,成本也比一般学术杂志订费<BR>加邮费便宜的多(由于读者群的局限性,大多数国际学术杂志都非常昂贵)。 所以<BR>科学界和学术出版界已经开始严肃地考虑免费电子出版的问题了。</P>
<P>在这一方面首先行动的是学术界,早在电子邮件还未被普遍使用的1993年,就有<BR>一些数学家在美国数学会新闻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BR>的论坛上撰文提出免费的电子刊物将是学术刊物的未来。实际上大家可以想一下,<BR>如果每个人都用TEX来写文章,都用电子邮件发送给编辑评审,最后在互联网上发<BR>表出版,究竟需要花费多少钱呢?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计算机,电子<BR>邮件和上网常常是包括在日常办公开销中的,那么这个费用就几乎是零了。那么<BR>这些数学家就问,为什么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要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经费<BR>来购置刊物呢?有了这些考虑,数学家们自己就开始利用他们所能支配的资源开<BR>始行动了。</P>
<P>数学家们的第一种办法是脱离出版商,自己办完全电子刊物,就以上面描述的<BR>形式来进行投稿评审和编辑,最后在网络上发表,供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免费<BR>下载打印。这方面几个著名的先驱电子数学杂志是</P>
<P>组合学电子杂志<BR>(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http://www.combinatorics.org/)</P>
<P>微分方程电子杂志<BR>(Electronic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http://ejde.math.swt.edu/)</P>
<P>线性代数电子杂志<BR>(Electronic Journal of Linear Algebra,http://www.math.technion.ac.il/iic/ela/)</P>
<P>纽约数学杂志<BR>(New York Journal of Mathematics,http://nyjm.albany.edu:8000/nyjm.html)</P>
<P>几何和拓扑<BR>(Geometry and Topology, http://www.maths.warwick.ac.uk/gt/)</P>
<P>数学文献<BR>(Documenta Mathematica, http://www.mathematik.uni-bielefeld.de/documenta/)</P>
<P>其他免费电子杂志的网址可以在<BR>http://www.ams.org/mathweb/mi-journals2.html查到。</P>
<P>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德国柏林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议论文集就由德国的电子数<BR>学杂志数学文献(Documenta Mathematica)出版了完全免费的电子版,这样世界<BR>各地的数学家都可以以最快速度了解到数学各分支的最新发展状况,而不用等着<BR>传统出版社在一两年后出版纸张版论文集,更不用说这两巨册论文集需要花费几<BR>百美元购买了。关于免费电子刊物的发展,美国数学会新闻2000年九月号上有一<BR>篇专文介绍,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应该阅读,当然你也可以网上免费阅读啦,网址<BR>是 http://www.ams.org/notices/200009/fea-eljnl.pdf (免费电子 刊物的缓<BR>慢革命,The Slow Revolution of the Free Electronic Journal)。从这篇文<BR>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免费电子刊物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仍然还没有在一夜<BR>之间取代传统纸张刊物。就那时的统计,在大约总数为675的数学杂志中,免费<BR>电子杂志仅占35种。然而人们也清楚这一出版形式仍然处于婴儿时期,其前景无<BR>可限量。目前免费电子杂志的缺陷之一是经营杂志的数学家并非出版商和排版工<BR>(要知道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出版论文状态是完美条件下的,真正实现起来总还有缺),<BR>这就影响这些杂志发展成更大规模,另一问题是这些电子杂志毕竟还创刊不久,<BR>和老牌名牌杂志比,受一部份人重视程度仍然是不同的。大部份数学家还倾向于<BR>把最好的工作投到名气大的纸张版杂志,而电子杂志还是他们的试验田。</P>
<P>数学家的另一个办法(其实更主要是物理学家)是干脆不要杂志这个限制(试想,<BR>为什么还要跑到各个电子杂志网站,一家一家查阅论文呢),来一个论文总库,<BR>谁的文章都放在这里,不是更方便了。这个想法促使一些物理学家和数学家<BR>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电子预印本库(preprint servers),即研究论文在正式的<BR>传统或电子刊物发表之前,先用电子邮件寄到这些网站“发表”,然后作<BR>者再慢慢去刊物上发。这种形式的论文现在被一些人已经冠上了“E-print”<BR>的名字(也许中文可以叫电子本吧),以区别传统的Reprint(抽印本)和Preprint<BR>(预印本)。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查询方便,事实上最初创立这些电子预印本库<BR>的科学家的想法是把世界上所有研究某一方向的科学家所有的最新研究成果都<BR>集中起来,这样最有利于这一学科方向的发展。目前最大也最有名气的电子预<BR>印本库是ArXiv 数学预印本网库 (http://front.math.ucdavis.edu/ 或者 http://arxiv.org/),<BR>它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主要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BR>(Las Alamos NationalLab)建立的。上面第二个网址是网库总站(也包括物理,<BR>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论文预印本),第一个网址是数学方面的一个界面。<BR>目前(截止2001年12月13日)这里收存的最新数学论文已有17307篇,在12月13日<BR>这一天就有近二十篇新论文进入了网库。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电子预印本库<BR>收存的论文不经过任何评审过程,所以这里的“发表”并不代表学术界对它的<BR>价值的承认。关于电子预印本库的更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参阅最新美国数学会<BR>新闻2002年一月号的专文介绍<BR>http://www.ams.org/notices/200201/fea-preprints.pdf<BR>(从预印本到电子本:数学电子预印本库的兴起,</P>
<P>&gt; From Preprints to E-prints: The Rise of Electronic Preprint Servers </P>
<P>in Mathematics)。</P>
<P>另一些著名的数学电子预印本库是:</P>
<P>Mathematical Preprint Server, http://www.mathpreprints.com/ MPRESS, http://mathnet.preprints.org/</P>
<P>更多的链接可以在<BR>http://www.ams.org/global-preprints/找到。</P>
<P><BR>========================================================================<BR>数学系介绍: 兰州大学数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兰州大学数学系创建于1946年。经过五十多年来的发展,数学系教学科研水平逐步<BR>得到提高,学科设置日趋完善。现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BR>专业和一个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BR>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硕士点。1983年获准建立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点, 是我<BR>国第二批、西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数学博士点。2001年设立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BR>2003年获设立应用数学博士点。数学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P>
<P>近年来数学系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BR>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正在成长,业已成为数学系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和学科<BR>带头人。数学系现有教职工71人,教师56人,教授15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2人<BR>(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 硕士生导师1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5人,硕士<BR>学位的有32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有8人。数学系教师认真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BR>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方<BR>式。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5项。1980年以来培养本科<BR>毕业生1500多名,硕士321名, 博士70名。近年来基础理论班学生考研率达到82.75 %。<BR>现有在校博士生43人,硕士生125人,本科生497人。</P>
<P>数学系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BR>研成果,保持和新形成了多个比较稳定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梯队。近5年来,数学系<BR>教师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其中青年项目3项、天元基金2项),甘肃<BR>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一位中青年教师获教育部“跨世纪人<BR>才”基金,两位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三位获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 发表<BR>学术论文320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 篇; 出版专著和教材 9部; 获省部级科技<BR>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5项。</P>
<P>数学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到了一批国内外的著名数学专家来校讲学。<BR>一大批教师参加了国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派出了多名教师去国内外进修访问,在<BR>国际上建立了较广泛的协作科研关系。数学系将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苦<BR>练内功,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争取在学科建设上取<BR>得新的成绩。同时欢迎有识之士来数学系工作,共创数学系的辉煌未来。</P>
<P>网址: http://math.lzu.edu.cn/index/index.asp</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1 00:41 , Processed in 0.08487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