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0|回复: 0

[其他相关] 力学课程学习的宏观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力学是机械、材料、建筑、水利、交通、航空航天等绝大多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又是力学课程的基础,大多数工科专业均开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对于起机、交通等专业还开设了结构力学。本文从宏观角度总结了力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为学习力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这些注意事项中的某些并不局限适用于力学课程的学习,也可以作为其它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力学课程
  对于力学课程,常听说的四大力学,往往不同人有不同的总结,主要原因是基于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理论基础。由于大多数高校以固体力学为主,四大力学分别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在核工业领域四大力学为: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在人类对自然科学认识中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称为更为宏观的四大力学。

  尽管大多数工科专业只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但是仅有这两门课程,远不能满足将来的需要。例如,锻造过程需要塑形力学进行变形分析,以及断裂力学对材料组织优化水平进行评估;而传动机械中大量使用多刚体力学;尤其是当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许多工科专业都要求对计算力学具有相应的能力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力学的学习要一个纲领,而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就是力学课程学习的纲领。学好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其它力学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般的作用!

  对于具体的力学课程,也可以找到一些纲领性的东西。一般来说,力学课程重在培养力学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体现在力学的建模能力上。对每一门力学课程都有其建模特点,掌握了这些建模方法就可以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纲领。

  二、学习的战略思想
  大学和中学教育的区别在于,中学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取得最优成绩。而大学教育则比较模糊,各种说法不一。我比较喜欢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对大学教育的说法:“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这里安德鲁将大学教育看作是对人的习惯养成、思维、体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

  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安德鲁的思维高度非常人能及。我们在选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就操心哪个专业将来有前途,好找工作?这样思考的人大多忘记了社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事实。90年代计算机专业异常热门,许多人选择计算机专业结果几年之内就导致计算机专业人才饱和;想想煤炭行业,早些年如果你说自己的山西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煤老板有钱的不得了,这几年煤老板形象从土豪变成的落魄代名词。这正应了安德鲁教导的“我们接受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在大学里上一门课,学生总要习惯性问:老师,我们学这个能有什么用啊?这也是希望利用教育得到教育之外东西的范本。

  一位化学老师讲过:一个人对知识的学习是浅层次的学习,学习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式才是高层次的学习。知识只不过是思维的载体。这个认识和安德鲁教育是习惯养成、思维方式和人生体验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效。试想,如果掌握一种思维方式,而不局限于某些零散的知识点,那么你就可以体会到化学和物理是相同的,生命和自然是相同,如此你在大学学到的就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一种面对大自然可以共享和谐的相处艺术。

  因此,学习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的事。要办好这件事,就要有宏观的战略思想。首先,要谦虚,要有盛知识的胸怀;其次,要了解老师的教学特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学生,就是如何把老师授课的最佳状态激发出来,让你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力学课程的层次化学习
  武学修炼讲究逐级递进,越级修炼可能会导致走火入魔,伤身伤心。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也宜分层学习:一是熟记力学概念与原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概念、原理则无法烹饪力学之炊;二是能对工程问题进行力学简化,知道工程问题中对应的力学元素是什么;三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数学的定量描述。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习力学必须掌握三种语言:一是文字语言,二是图形语言,三是数学符号语言。三种语言是力学学习的逐级递进关系,武学修炼讲究循序渐进,越级修炼容易走火入魔。许多学生一提到力学,内心惊恐,主要原因在于力学的基本概念、定理不清楚,强行修炼高层次内容,是走火入魔的表现。从这一角度看,有的学生避开力学很像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力学的基本概念,定律都清楚了再学习数学的定量描述,应该会好很多。

  再说一遍: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是力学学习的三个层次,可逐级学习,不必一下全通。实际上,力学相关的考试题目,多数情况下是给出文字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能够翻译成图形语言、进而利用力学原理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如果可以做到这一步,相信题目的关键点已经解决,剩下的工作就是算术求解。因此,力学学习应该掌握此三种语言,把自己当成一个忠实的翻译工作者,可以看作是学习力学课程的简单模型。

  四、力学课程学习的数学素养
  《远西奇器图说》中讲到:“造物主之生物,有数(数学)、有度(几何)、有重(力学),物物皆然。重有重之性。以此重较彼重之多寡,则资算学;以此重之形较彼重之形体之大小,则资测量学。故数学、度学、重学之必须,盖三学皆从性理而生,为兄弟内亲,不可相离者也。”古人对力学的认识从起重和搬运开始,是故力学古称重学。学力学者必须牢记“数学、度学、重学为兄弟内亲,不可相离。”由此,学习力学必须要有拥抱数学、几何的胸怀。

  不过也请准备学力学课程的同学了解到,力学中的数学要比纯粹的数学好很多。因为力学的方程、函数都赋予了实实在在的生命,并非是冷冰冰的数学符号。比如,最简单的一阶导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变化率,那么位移作为时间的函数,它的导数就是速度,速度的导数(或者说位移的二阶导数)就是加速度。再例如质点的振动方程中,二阶导数项说惯性力,一阶导数项说阻尼,方程表示系统的振动特性。

  学习中,如果结合研究对象、力学原理,有时看到一个力学方程,你会感到所有的符号都在向你举手示意,它是谁,整个方程就像一群嬉皮笑脸的小孩在闹腾着做游戏,你会感觉他们的欢快和微笑!这是学习力学中的数学和纯粹的数学最大的区别。

  五、求财/知识之路
  曾有位老者说过:学到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别人抢抢不走,偷偷不了。知识是不是财富,可能还有许多需要论证。但是如果把求知和求财做一个类比,仅从如何去求的方式上来讨论,求财之路可以为求知提供很好的参考。

  在中央台《国宝档案》栏目里有一个系列《寻仙记-财神》,请了社科院的胡小伟讲了财神文化,其中讲到五路财神:正财神/全财神-关公,文武财神-比干、赵公明,范蠡,刘海。简单故事:关公忠义当头,行路正;比干无心,公明无眼,不会偏心,不以貌取人为公正;范蠡市场预测能力,刘海流转资金掌控能力。

  求知也应该这样。首先,向关公学,学习要刻苦实在、不走歪门邪道,不弄虚作假;其次,向比干公明学,学知识不以谁的权势大谁正确,不感情用事,忠于客观规律;再次向范蠡学习,对所学知识,预备知识要有预见能力,及时掌握;最后向刘海学习,具备有力的过程掌控能力。这就是求财,求知之路。相反的路去求财,财神爷不会保佑;相反的路去求取知识,学习也不难以成功。

  六、结语
  《中庸》 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作为学习的要领,孙中山先生将此订立为中山大学校训。博学要求广泛学习,据说当前人类的用脑比例不足10%,大脑对不同知识的敏感区域不同,学习各种知识有助于激活脑细胞。因此,有的同学严格区分哪些课程是有用的课程,哪些事没用的课程,由此以外自己的大脑有可能趋于小范围活跃,从而造成思维僵化,实在是不值得提倡。

  博学以下,审问要求学生善于提问,慎思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明辨要求辨析真理,笃行要求学会了想通了去践行,也是学习的逐级递进关系。但有时,学习也不必要非想明白了才去接受,也可以将顺序打乱。但说笃行,有些道理可能不是一下就能想明白并接受的,套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倒不妨先实践一下,实践了成功与否,再去慎思、明辨也可以。例如,在听某一次课的时候,老师讲的理论部分难以明白,倒不如让老师举个例子,通过例题,理论也许就很容易理解了。

  学生应该有一种“笃行”精神,以前我们说笃行侧重于精神、道德层面。在力学学习中也有笃行,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工程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工程问题转为书本知识的能力,具备建立其实物与理论模型的对应关系的能力。例如,力学中简支梁,在实际中就是一根板搭在两个桥墩上,这可能是我们小时候做游戏都经历过的,但是实际中是如何与模型对应的就需要深入分析,这就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电线杆,它除了可以看作是柱以外,考虑风载荷,它又是一种悬臂梁。

  这些实践就是一种笃行!如果没有笃行,就相当于辛苦学了那么多,就差最后一步自己给放弃了!

  来源:力学酒吧(ID:Mechanics-Bar)
  作者:张伟伟,太原科技大学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28 18:55 , Processed in 0.05491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