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 发表于 2022-9-28 15:43

大师陨落!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张佑启逝世

2022年9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佑启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张佑启校友是华南理工大学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被学术界公认为有限元法的先驱者之一,数十年矢志不移,在工程领域和教育领域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张佑启,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9月18日生于香港,195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获澳大利亚阿雷特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他是建筑结计算力学、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98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香港工程科学院创院院长(2001年)、加拿大科学院院士(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香港大学代首席副校长、副校长、土木工程系主任、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兼任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副主席、国际地质力学计算机方法与促进协会(IACMAG)常务理事、香港工程师协会高级副主席、香港科学会创会主席、香港IE鉴定委员会主席等。

“我去游泳。”

1954年,20岁的张佑启在动身前往广州时,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朴实无华,但坚定有力。他放弃了许多香港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位和“皇家”奖学金,弃医从工,考取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系,书写自己新的人生篇章。求知若渴、志向高远的他,像鱼儿寻找海洋般,开启了逐梦路上的第一站。

湾畔到五山,工殿里遨游1934年,张佑启在香港出生。少年时代的他天资聪颖,成绩在班上一直是名列前茅,仿佛生来就有同龄人所艳羡的、善游的“尾”与“鳍”。19岁那年(1953年),他从铜锣湾畔的皇仁书院中学毕业,手捧着一堆奖项入读香港大学医学院。

“读医科需要很强的记忆力,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是很好,而在数学物理方面的逻辑推断能力比较强。”经过一年的学习,张佑启逐渐感觉医学并非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作为医科生的他,却经常为工科同学讲解题目。彼时,新中国的诞生让神州大地焕然一新,时代的涛声召唤着青年学子们投身建设浪潮。张佑启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国家急需建筑人才,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和响应国家号召,他毅然决定弃医从工,立志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领域,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

于是,正如旁人所见,张佑启离开了家门“去游泳”,留下一个率性的背影。他们不知道的是,张佑启做出选择时,承载的期望有多深。

“我中学成绩优异,预科全港考第六,当时工科找工作不易,医科前途不错,多数老人家都希望家里有个医生,有什么病痛都方便一些。”尽管不想辜负家人的期望,张佑启最终还是瞒着他们,“偷”走广州。告别了香江,饱含求知热情,满怀爱国热血,选择去广阔的“江河”继续磨炼自己的“尾”与“鳍”。登上甲板的那一刻,他仿佛嗅到了珠江岸清风的气息,五山的“工殿”大门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大学时代的张佑启(右)
毕业多年,每每回忆起在华南工学院的求学往事,张佑启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华园,张佑启走过了充实而满载收获的四年。他回忆说,学校的老师讲课很用心,乐于传授学术前沿的知识,给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除了在学业上的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他还有着一颗热心肠,先后担任过总务干事、文体干事,无私地服务同学和班级。在担任总务干事期间,他每天早上要帮同学领馒头,因此还被大家起了绰号“馒头”。这个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成绩优异的优等生,更是当仁不让的运动健将,上大学时,张佑启就是校羽毛球队和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在他看来,课业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均衡发展。这种思想融入了他之后的教学事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张佑启时常提醒学生多锻炼身体,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在学生会任职或者到社会上做义工。

心怀鸿鹄志,鱼跃盼海阔1958年,从华南工学院毕业的张佑启被分配到郑州的河南省建筑设计院担任技术员。此时国内正值“大跃进”时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却并未让他停下逐梦的脚步。张佑启说“年轻人捱得,秋收、秋种,什么劳动我都没问题,建房屋、工厂、学校、办公室等,我都做过。不派我去其他单位进修,我便自己学。”凭借出众的学识和扎实的技能,他很快就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然而,学术梦想无法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实现,始终困扰着张佑启。

1961年,家中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张佑启回香港探亲,随后写信向河南省建筑设计院辞职,决定赴英国深造。但在当时,由于英国大学不清楚中国毕业生的水平,不承认当时中国内地大学学位,所以他寄到英国的各大高校的20多封求学信,大部分都称学位已满,不便再接收新学生。

然而,很快转机出现了。从美国西北大学来到威尔斯大学任教的波兰裔教授齐基威茨看到张佑启的求学信件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邀请他过去面试。当天的面试从早上9点持续到下午5点,面试中,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关结构力学、数学、物理、材料力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问题,张佑启都能很好地回答。更难得的是,他所阐述的某些力学理论,连教授本人都未接触过。
张佑启(左二)视察施工现场
齐基威茨教授给予了张佑启以极高的评价,当张佑启申请成为他的硕士生时,他却推荐张佑启直接读他的博士生,还帮助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齐基威茨教授曾忍不住感叹,自己和这个年轻人之间像是有一种奇妙的缘分,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威尔斯大学求学期间,张佑启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并如期拿到了威尔士大学的博士学位,并留校当高级研究员。1965年,他与齐基威茨教授合作撰写了世界第一本有限元法专著《结构和连续力学中的有限元体法》一书,是国际上公认的有限元法的经典著作。

鲲鹏念故渊,化雨万万千在之后的半个世纪,张佑启像一条不知疲倦不停游的鱼,一头扎进学术的深海潜心求索,奔赴祖国建设发展的浪潮,矢志不移,孜孜以求,开拓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名扬国内外学术界。

张佑启研究领域涉及土木工程许多方面,学术论著甚丰,在各种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60篇,出版专著10部,主编会议论文集9本。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研究人才。青年时期,他便提出了弹性地基板的计算方法,并在有限元领域开展诸多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创性工作,因而被学术界公认为有限元法的先驱者之一。不久,他创立了有限条法,并将其发展成为工程科学数值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此项研究的意义,张佑启本人曾有过如下阐述:“那时候办公室还没有计算机。工程师用的是计算尺,一种只可以计算两三位有效数字乘除运算的工具。那时要设计一座水坝,工程师用有限差分法,两三个人要算一年,算出来的结果还可能是错的;采用有限元法,算十天八天,就算出来了。后来,我所开创的有限条法,则让这个计算结果来得更快、更精确。”在此基础上,他又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

张佑启先后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由于成就突出, 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张佑启出席香港工程师学会第二十九届周年晚宴
从香港到广州,从华南工学院到威尔斯大学,当初那条善游的小鱼已经实现了当初的鲲鹏之志,但鲜花和掌声并没有成为禁锢张佑启的枷锁。尽管已经誉满天下,尽管已经不再年轻,他还是坚持奋战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多年来不变的,是他对选择的坚定,对梦想的执着,当然,还有对祖国和母校的牵挂与感恩。当他的有限条法问世时,中美关系尚未破冰,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在书上注明“原毕业于中国华南工学院”。

在张佑启看来,祖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像他一样在海外的学者应该充当学术沟通的桥梁。每次回国,他的行程表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1979年末,刚完成在华南工学院的讲学活动,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往湖北、湖南等地进行参观交流。沿途各地到处都是建筑工地,热气腾腾的景象让他感到无比振奋。在参观葛洲坝工地时,他欣喜地和在场的工作人员说,自己看到了祖国建设发展的前景。临行前,他站在车窗前朝着送行人员不断地招手以示感谢。
院士校友们在一起(左起:姜中宏院士、张佑启院士、党鸿辛院士、容柏生院士、何镜堂院士)
多年来,张佑启从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他曾主持19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当任主席或副主席。担任10多个国际学术刊物主编或编委,被国内外17所著名高校授予荣誉教授称号。荣获英国帝国勋章(OBE)、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银紫荆勋章 (S.B.S)。张佑启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创造了有限条法,奠定了半解析有限元法的基础。因其从事诸多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创性工作,被学术界公认为有限元法的先驱者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2007届毕业典礼上优秀校友代表张佑启院士发言
2001年11月12日,张佑启受聘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第一年,张佑启再次和华南理工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十多年前到广州求学的青年,回到起航的地方,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直以来,只要身体允许,张佑启总会坚持到母校讲学,并牵头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术交流,多年来从不间断。透过讲台下那些求知若渴的年青面孔,他看到了朝气,自信与热情,更看到了那个弃医从工,立下鸿鹄之志的自己。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ID:scut_alumni),作者:余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师陨落!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张佑启逝世